〈鉅亨主筆室〉股市空頭浪潮來襲了嗎?!
壹、前言
不管 2016 年 9 月 20 或 21 日 Fed 是否會升息,全球大部份股市多進入盤整機率大增;這可能是短期與中期現象。在未來對升息或景氣調整期間中,股市結構將側重於「概念型股」表現,如物聯網 +、機器人、人工智慧、生物科技、電動車。以騰訊股價超過中國移動、及美國新世代產業發展;針對創新產品的上市公司,評估與挑時投資是未來投資股票主流。本文前幾段論述股價指數回檔緣由,在起承轉合後發現創新產業利基。
若要評論現在股價水位高低,則要預估上市公司未來淨現金流量。若要評估股價指數未來漲跌,則要預估未來一年經濟發展;年與各季 GDP 成長率趨勢。但所有各種預估多必需面對,突發性且預期不到變數;如 2009 年 3 月,Fed 突然推出一系列 QE 政策。在沒有正負面外生變數干擾下,GDP 與股價指數互動大多會一如預期。如 2016 年台灣各季 GDP 預估趨勢,就與股價指數變動趨勢,形成先後步調一致性。台灣第一季 GDP 成長率是為負數,而股價指數本波段最低點,就在 2016 年 1 月 18 日、指數為 7,756.78 點。此後隨著季 GDP 成長率由負轉正,股價指數呈現上揚格局。就今年台股指數的實際發展趨勢檢視,最高點應在第三或四季;這完全吻合主計總處對台灣 GDP 季趨勢的預估。經過比對研究後發現,股價指數領先各季 GDP 期間約為一季左右。台股加權指數目前為止最高點為 9,273.57 點,時間在 2016 年 9 月 8 日。而依主計總處公告,台灣 2016 年第四季 GDP 成長率預估為 2.38%。短期除非第四季台灣 GDP 成長率超過此數,否則股價指數短期漲過 9,273.57 點機率不高;未來一季頂多可能是盤整格局。
貳、全球化停歇與貿易保護抬頭將傷害全球金融市場!
而這種格局可轉圜條件是什麼?這還是該用每一期、每一季 GDP 成長率預估值再推敲。由於 GDP 數據、無論是年或是季成長率,多是與去年同期比;因此由今年第四季銜接到明年第一季時,這種與去年同期比觀念必需轉為環比概念。也就是要去比較兩者 GDP 絕對數值,或是運用一些技巧、由股價指數做反面推估。由於 2016 年第一季是為負成長,因此在與去年同期比情況下,2017 年第一季 GDP 成長率必然亮麗;但這種亮麗必需是非常顯著,股價的中期多頭趨勢才能由今年底延續到明年第一季。2016 年第一季台灣 GDP 成長率為 - 0.29%,而截至目前預估 2016 年第四季是為 2.38%。由反向思考方式,2017 年第一季 GDP 成長率至少要拉高到 2.67% 以上;才能將 2016 年股價指數成長趨勢,在近期回檔整理後繼續向上延伸。依目前已知多空效應與經濟情勢,要形成如此情勢發展並不容易。2016 年 10 月底後、即 2016 年將結束前;所有經濟學家對 2017 年全年 GDP 預估,必定將美國與英國總統選舉與通過脫歐公投,及 Fed 的升息政策循環考慮進去。但最難的還是;很少機構對升息未來,Fed 可能走出全部升息行程樣貌做長遠描述;當然這也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對理性投資者而言,Fed 是不會一路升息的;這中間必然會有升降的曲折。但光是升息拉高企業營運資金成本,2017 年全球經濟必然是個調整期。當金融投資者對實體經濟有隱憂,對整個金融市場調整也必然心生警惕。尤其是新興國家股市、對 Fed 升息是相當敏感,但 Fed 也必然不會只為升息而升息,它會考慮到對實體經濟負面效應;由此一角度去看 2017 年經濟成長時,最大風險在於其它過去所未曾遇過的變數。但目前即使不看可能會突然發生的變數,光是看經濟基本面就令多頭擔心。在供給過剩市場情勢下;以北海布侖特油價為「有效需求」的參考指標是不佳。所有產業上、中、下游廠商,互相間具有「引申性需求」。當下游最終產品消費者,對產品購買需求不振時,會反應在總體經濟指標,即消費者信心指數 CCI、及製造業 ISM 或 PMI 指標上。供給面最上游廠商會因為最下游消費者需求不振,影響到最上游原物料價格低落。產業最上游原料為,鐵礦砂、原油,及電子產業半導體、金融業貸款需求等等。因此鐵礦砂運輸價格、即波羅的海運費指數,可代表傳產景氣循環起落。當有效需求非常旺盛時,全球各國對美國穀物、及鋼廠對鐵礦砂需求、3C 產品對半導體需求,將會使全球海運及空運費上揚。過去二十多年來,由於中國大陸對傳統製造擴張產能;下游業者大肆擴增產能,上游原油價格一漲再漲。但自 2014 年 6 月起,歐元區陷入通貨緊縮;北海原油價格一路下跌、跳水式地跌到 2016 年 1 月 19 日才止住。從最高價 114.12 美元 / 桶、每天跌到 27.1 美元 / 桶。這一段期間被本文認定為,歐元區乃至全球新興經濟體,進入長期性通貨緊縮初期。經濟學理論的長、中與短期觀念,與一般金融投資者「期間 Period」觀念不同;「短期」指的是無法調整、與沒有彈性的「僵固性」;「中期」則指有機會調整、與或有彈性調整空間;而「長期」則指的是大多的市場僵固性多會消失。
叁、近期全球經濟可能重返通貨緊縮 Deflation!
為何很難描繪出 Fed 的長期升息?近期在中國杭州 G20 會議前後,工業國家因感寬鬆貨幣邊際效果遞減;G20 所形成共識是,刺激經濟成長由貨幣轉向效財政;因此未來各國 GDP 成長爆發力不再。由這些較為保守心態預估,2017 年將可能還是、GDP 成長無法顯著回升,物價 CPI 成長率仍然低迷的一年;全球經濟無法由通貨緊縮情境中脫困。就台股加權股價指數,2017 年第一季 GDP 可能數據,應只會穩住盤整格局、不足以強攻;強攻的必要條件是 2017 年第二季 GDP,必需超過今年第四季的 2.38%。通貨緊縮 Deflation 是指在 GDP 低速運行下,物價長期疲弱不振,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增加率非常低迷;其遠因多是資產泡沫破裂遺害。2014 年中歐元區的 Deflation,可追溯到 2008 年全球次貸海嘯;由於資產價格泡沫破裂,使連結房地產擔保貸款債權、固定收益債券價格崩跌、乃至失去流動性。最後重創發債投資銀行,與承作房地產抵押放款商業銀行;使歐元區與美國金融體系接近瓦解邊緣。為彌補此一黑洞,歐元區各國央行與金融監理單位,多對該國金融機構展開資金救援。但由於資產泡沫遺害實在太大,體質較為虛弱南歐諸國,用盡財政資源後出現國家債務危機;國際投資銀行對這些國家還款能力深度質疑,使這些國家政府所發行公債的格大跌。因此在 2009 年 3 月後,美國 Fed 與歐洲央行再先後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 穩住歐洲國家債務危機,與美國金融市場資產價格,但對長期有效需求正面效果仍相當有限。
近幾年來開發國家經濟體,多將物價視為景氣成長指標;但歐元區與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年增率,近兩年以來多在 1.5% 以下徘徊,並無達到 2% 的預期成長目標。而全球最大新興經濟體中國大陸,其 CPI 年增率也多無法達成 3% 目標。由 2016 年國際政治與貿易情勢發展,2017 年全球貿易必需面對的是,經濟全球化暫時停歇;無論是英國脫離歐盟、或是美國兩位總統候選人川普與希拉蕊,多對貿易全球化持顯著保留態度。這種轉變將使 2016 全球年貿易成長,對 GDP 的貢獻顯著降溫。貿易的冷與熱對 GDP 成長具積極加分效果,在國際貿易比較利益原則運作下,各國 GDP 會因貿易熱絡出現乘數效果。這也是過去關稅同盟 GATT 與現在貿易組織 WTO 一直鼓勵,全球各國積極進行多邊、或雙邊會談主要目的;而目前歐巴馬積極推動的 TPP,或是習近平戮力的 RCEP 多是,WTO 架構下的區域貿易整合。如果英美這兩大國在改朝換代後對全球化出現疑慮,則全球國際貿易將會降溫;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抬頭,經濟進入低度成長狀態。
肆、結論:傳統產業供給過剩、創新產品則青黃不接!
雖然如此,但全球產業仍然持續創新,如中國互聯網 +、美國電動車、或生物科技;及台灣積極代工的物聯網、及目前夯極一時的機器人、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智慧住宅等等目前多還是創新產業。但當所有消費者可支配所得困頓時,這些剛出新的高階消費產品,在日常生活中還得處初試啼聲階段;價格的高貴無法使這些新創產品平民化。創新產品邊際利潤是遞增,但對消費者卻可能暫時是一筆不輕鬆資本支出;如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女士所言,高貴特效藥或是機器人,這會是中產以上階級才能游刃有餘的消費支出。在創新與傳統產業與生活交替過程中,傳統產業供給過剩與新興產品普及化,仍處新舊交鋒階段;創新需要面對價格親民貼近平民、傳統則還要面對收縮供給問題。預估 2016 年第二季開始會出現青黃不接過渡期,而往後必需得要一段期間與產業結構改革,才能讓傳統產業供需達到均衡,然後再與新創產業攜手共創美好未來;這最快可能已經會是 201 7 年第四季的事了。
(提醒:本文是為財金專業研究分享,非投資建議書;不為任何引用本文為行銷或投資損益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