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鴻海 (2317-TW) 董事長郭台銘個人推動美國製造意願仍低,不過川普在與軟銀 (9984-JP) 社長孫正義會面後在推特上宣布,軟銀已決定將斥資 500 億美元在美投資,同時外電也報導,鴻海將跟進投資 70 億美元,預計創造 5 萬個工作機會。
美國財經頻道 CNBC 報導指出,孫正義曾秀出相關文件,證實軟銀集團與鴻海集團未來 4 年將一起在美國投資,分別投資 500 億美元及 70 億美元,也各將創造 5 萬個工作機會。
蘋果 (AAPL-US) 回美國製造是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宣示美國製造目標後,鎖定的主要對象,而蘋果執行長庫克的回應則是 I understand that(我了解)。之前傳出,蘋果已經向組裝廠包括鴻海及和碩 (4938-TW) 釋出評估美國製造的訊息。
前外資分析師楊應超則是點出 3 個思考點,包括供應鏈、成本及川普的國家保護主義。楊應超說,首先在供應鏈部份,現在主要的 iPhone 組裝廠在中國,鴻海在鄭州,和碩在蘇州,而一些下游的零件廠,從 PCB 板到機殼,也大部分在中國,要把全部供應鏈搬到美國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採用現在去印度或巴西的生產模式,用半成品從中國出貨,到美國才做最後組裝,是有可能的,而且以前的電腦 Barebone 也是這樣做的。
成本部分,楊應超指出,美國的人工比中國貴了約 6-7 倍。現在鴻海組裝一台手機,收蘋果 10-15 美元,其中很多是研發和機器費用,人工佔 3-5 美元左右。如果用 4 美元來算,然後美國工資貴 6 倍,那麼,做一台 iPhone 的成本會貴 24 美元。而現在蘋果賣一台 iPhone,賺 400 多美元,越高階賺越多,多出 20-30 美元成本,是可以吸收的,若是川普提出稅率優惠的政策,那蘋果就更可能把 iPhone 拿回美國生產。不過台灣供應鏈也可能多少會被砍價。
至於川普的國家保護主義,楊應超說,這有一點像 80 年代的雷根總統,把汽車進口關稅提高,迫使日本汽車公司在美國設廠。目前川普已成功扭轉印第安納州生產空調產品的 Carrier 公司原本的關廠、搬移工人的決策,把 Carrier 留下來了,如果川普能把 Carrier 這種做低科技的生產拉回美國,那高科技的產品就更有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