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想振衰起敝?就要痛定思痛!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轉型升級」?用講的很容易,行動落實卻需要相當堅定的勇氣、膽識與耐心。通常人思考方式頂多只是「線性模式」Linear Model,就像是計量經濟學的「時間序列」Time Series 一樣;只有在高度智商人才談話中,才能見到其能進行對過去、現在與未來三 D 整合式思考方式。也就是一個人只能對近期未來積極備戰,無法一邊忙於現在手上工作,一邊又要潛心研究新穎科學知識。尤其是要跨領域、或是管理模式的轉型升級;那不僅是三 D、且還要兩個橫向面領域同時併軌;這其中所運用到智慧與腦力是相當耗神的。這之所以每個企業大多理解,要隨著潮流與趨勢轉型升級很重要;但最後卻還是心有餘力不足。有很多產業轉型升級個案,多是在新領域踢到鐵板、在轉變之中掙扎奮戰。發明與技術創造者,其所得到利潤的絕對值不見得是最高,但它成本效益必然最大。其次則為關鍵零組件生產廠商,最後才是 OEM 代工廠商;這種垂直產業獲利生態鏈,使廠商求利模式隨產業競爭程度改變。如果要由低跨入高毛利率,則必然需要智慧、技術、當然更需要高級人才。
貳、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大廠、營收規模已達長期最高峰!
做為一個整合代工廠商困難,問題不在於轉型的研究發展;問題多可能在於主管級的領導幹部、對各自研發成果無法充份理解、與時俱進;無法促使新產品所需新技術研究成果完全整合。而且因為這些資深主管,多有過去自己非常成功運作與管理豐富經驗,因此在新技術與產品進步時,或因忙於手上現有工作。而無法落實現代化生產技術、與推陳出新產品;太過謹慎、變成墨守成規、結果使得新計畫與培植新產品,其雛型無法產製。全球最大電子代工大廠台灣鴻海集團,大陸富士康集團在 2015 年後,可能就是遭遇到這種挑戰。2016 年 1 月 22 日,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先生,在台灣南港展覽館集團的嘉年華會上,一開始就先向鴻海員工與眷屬鞠躬道歉。他說在此前兩三天前,於大陸富士康公司動員月會績效檢討中發現,每個新事業成長狀況並不理想。這使得鴻海集團 2016 年總營收,出現自 1991 年以來的首度衰退。依據近期相關公開資訊,因為鴻海集團的營收是完全仰賴幾個大客戶;尤其是有五成以上營收、仰賴美國蘋果公司的訂單。但因蘋果公司在 2016 年所推出,I Phone 7 智慧型裝置創意不足,無法掀起全球消費者換機熱潮。因此鴻海集團年營收總額,也「隨著」蘋果公司一起下滑。鴻海集團 2016 年,全年合併營收衰退幅度為 2.81%。由於其年營收規模達 4.35 兆新台幣;規模相當台灣年 GDP 的 25.29%。以新台幣兌換美元匯率 32 兌換 1 美元計,台灣每年 GDP 規模約 5,300 億美元;約為 16 兆 9,600 億新台幣。在不計較屬人或是屬地的 GDP、或是 GNP 差別下,鴻海集團 2016 年營收規模佔台灣年 GDP 比為 25.29%。郭台銘董事長對鴻海集團、尤其是富士康公司營收成長遲緩之所憂心;因這是自 1991 年以來,鴻海在台灣股票市場上市後營收首度衰退。
鴻海集團自 1991 年到目前的營收表現,足以見證兩岸產業競合演變;非常吻合產業「雁行理論」。鴻海集團的經濟智囊與郭董事長多認為,2017 年全球政治仍將配合經濟發展;由這一認知將或將可預期,未來鴻海集團發展方向。鴻海集團大陸富士康公司成立於 1991 年,當時剛好是中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初期、鄧小平南巡約第三年;大陸實體經濟剛要進入國際市場時。此後 16 年中國經濟快速成長,鴻海集團得力於大陸租稅減免、廉價勞力等等利多,對代工生產具備優勢的條件,創造出整個集團長期成長輝煌成果;其成長的速度與幅度絕不亞於中國總體經濟。但 2010 年中國勞動合同法開始實行後,勞動成本不再是中國製造優勢;幾年後中國製造業開始將勞力需求,轉向運用東南亞國家勞工。2010 至 2015 年是全球智慧型裝置發展最旺盛年代,富士康公司為降低成本、也將生產製造重心分散到中國河南鄭州、四川重慶等地,希望透過內地龐大仍未調升價格的廉價勞力,持續落實代工廠商首要 Cost Down 獲利準則。
叁、經營者如何擺脫同業競爭與廝殺?
在近 30 多年的發展後,自 2011 年全球景氣由金融風暴中復甦後,代工廠商發現對於智慧型裝置的光學鏡頭、對 TFT LCD 技術有更進一步需求。鴻海除將 TFT LCD 重心擺在台灣群創外,2015 年也買下全球面板技術原創者、日本夏普公司部份股權;最後完全將夏普公司多數股權買下,成為該集團子公司。以此配合未來所有電子數位顯示器需求;並在 2016 年時將企業版圖擴及到工業互聯網、智慧機器人、及大數據等。但除太陽永遠由東方日出外,世界唯一不變的定律就是變;在此同時中國大陸廠商學習曲線,進入「微笑曲線」最陡峭揚升階段。先是大陸聯想公司經過多年發展後,逐漸與台灣多數電腦廠商足以抗衡,後是華為公司在通訊領域崛起。根據維基百科紀載,聯想公司創立於 1984 年、即大陸經濟改革開放前 5 年;在實力逐漸茁壯後,2005 年時收購 IBM 電腦業務部門,2011 年成為全球第二大電腦製造商,2013 年登上全球個人電腦最大製造廠商;目前也已是全球第五大智慧型裝置生產者。在聯想背後本來就有,中國科學院新技術發展研究影子。雖聯想集團目前也處於轉型升級過渡期間;但其研究創新企圖心、仍然延續了中國技術研究院傳統。關鍵技術取得與人才搶奪,使這些大廠商有合作、也有競爭。
鴻海勁敵可能不是聯想與華為,有可能華為與聯想也多是鴻海代工夥伴。但在華為與聯想快速發展的需求下,為其服務的紅色供應鏈已經崛起、並威脅到台灣廠商、使產業生態發生改變。華為公司成立於 1987 年、標榜為民營企業、且是以通訊專業為主公司;在 2007 年後已迎頭趕上美國思科等公司,成為全球強大通訊傳輸公司;2012 年成為全球最大電信裝置製造商。當聯想或是華為建立自己紅色供應鏈後,台商企業經營模式將被複製甚至取代;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目前中國廠商茁壯威脅逼近到真正台商大廠,如台積電或鴻海等;但紅色供應鏈漸漸竄起,將促使此一趨勢快速表面化。這極有可能也是鴻海為何要,積極買下日本夏普公司重要原因;它要擺脫低毛率的工作升級。將企業由代工層次要往上推,能滿足的產品為關鍵技術;所有 3C 消費電子之中,顯示器是最重要一環。所有電子設備多要有顯示介面,否則再好電子產品、也無法彰顯其功能;語音與視覺是人與電子器材最重要傳遞介面。或許夏普與鴻海現有 TFT LCD 事業群整合,將有助於整個集團獲利率提升。由全面性代工大廠,轉型升級為擁有現代電子顯示介面大廠;以公司價值觀點預期,群創與夏普及其它相關子廠分工與整合,可能成為鴻海集團未來 20 多年、能否再造繁榮的契機與轉捩點。
肆、結論:共和黨財政政策本質是無所用其極、激發民間投資!
就如同鴻海內藏的總體經濟學家認知,2017 年全球政治還是為經濟服務;就如美國新任總統川普,選前與選後言行一致;新政府施政團隊正運用財政政策借力使力,在 QE 後還是拼命為經濟打拼。在國民經濟所得方程式 Y=C+I+G+(X-M) 中,美國施政重心並非真如川普總統所言、完全靠公共支出 G。他主要推升經濟成長的力量在,企業回流美國策略中懲罰性作法;即要對美企業產品回流美國內需市場,將課徵「邊境稅」(Border Tax)、就是一種逼宮方式。在「邊境稅」壓力下,任何大廠多不會放棄全球最大內需市場;企業回流或是如軟銀等投資銀行,皆同全球大廠赴美設廠,在本質上多是企業投資行為 I。美國新政府經濟重心真相在鼓動民間投資 I;而所有的公共支出 G 應只是配套措施。即使連川普所提的高鐵建設,也應該只是配合行銷、消費與投資活動的一種國家建設。運用 G 的散花效應鼓動 I 的熱絡投資,而以此提升勞動薪資所得刺激消費 C 的成長;做到以此策略提升美國 GDP 成長率,並拉近貧富差距等級。這不就是當前共和黨的如意算盤?目前川普總統已的確以行政命令取消「歐記健保」,並註銷 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過去數年的談判協議;執政團隊並準備與墨西哥、與加拿大重啟 NAFTA 談判。墨西哥總統將訪美國;加拿大總理也常為此召開緊急會議,這多驗證共和黨在競選中的言論,在選後正積極落實當中。美國正在運用其人口與內需市場優勢,要求全球與美國本土各大企業,一同為其經濟復甦打拼?你願意?
(提醒:本文是為財金專業研究分享,非投資建議書;不為任何引用本文為行銷或投資損益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