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勒索病毒 WannaCry(想哭) 將比特幣 (Bitcoin) 作為勒索代價時,它的價值並沒有減損,反而一路狂飆到 2800 美元,令市場匪夷所思。但比特幣是劃時代的產物,是自由主義的代表,它游離於政府管轄,讓政府內心咆哮!
中新網報導,比特幣的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它的「人和」意識形態基礎實際上是「自由主義」,甚至可以追溯到已故的 1974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著名的《貨幣非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 Of Money) 講述的極致自由主義藍圖。
它產生的「天時」,就是 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它產生的「地利」則是正好成熟的技術,幫它解決了現實閘門。當然,天時地利人和還不夠,它想成功還要接受市場的檢驗。
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Z 博士萬喆在「國是直通車」撰文指出,從起初只是「駭客」與「極客」的內部遊戲,並無市場價值。隨著貨幣政策的濫用,和世界經濟發展的瓶頸,比特幣接受的人群和交易量才不斷的增加,應該說比特幣和海耶克兩者的精神嚴絲合縫。只不過是利用了現代技術的手段完成了前輩早已描繪的夢想。
作為自由主義的代表,當然它會與國家對抗。傳統貨幣的發行,都有發行主體這個神一般的存在,政府信用是重要保障。而比特幣呢?它的目標本來就是超越政府,所以它游離於政府,此刻的政府,內心一定在咆哮。
當比特幣逐漸走入群眾,世界國家雖然不得不正視它的存在,但表現出強烈的不以為然。有一些國家,比如俄羅斯,則直接採取了嚴厲禁止的態度,但遏制自由有時反而束縛自己的自由。
比方說切斷數字貨幣平台與金融機構、支付機構的聯繫,恐怕難以成功。因為它的原理使得它不可能被一個國家完全封鎖,用政策切斷它,使得它自生自滅,達不到目的,結果只是讓資金和來往管道更加隱蔽,反而加大了監管難度。
比特幣金融性的不穩定,並不會影響他在金融交易中的地位。而其法律地位的模糊,結果是難以遏制投機及其帶來的金融風險,反而無法在金融法律框架下對它進行嚴格監管,也無法有效保護金融消費者,甚至有可能把它變成犯罪的溫床。與其回避不如容納,與其對抗不如因勢利導,監管自由才有自由。
很多國家現在已經將比特幣交易納入金融監管體系,要求它履行反洗錢等法律義務。而且在監管下的比特幣和各國政府反而有了更多的空間,現在連俄羅斯都在出台對比特幣的利多政策。
其實,比特幣也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補充,一種促進。它的產生源於對現有貨幣體系的不信任,或者說源於對現有國際秩序框架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既有一定道理也有不全面之初。
但它已勾畫出現有貨幣的框架的不足和政府貨幣政策的缺陷,只是人們不願意面對。只有當挑戰者真的出現,大家才會進行反思,走向改革。這無疑是一件好事。
此外,技術進步帶來的社會場景和社會關係的變化是不可逆的。新技術帶來的自由發出了挑戰,我們必須接受。否則,被埋葬的就只能是我們自己。
與此同時,比特幣的自由是它的優勢,也是它的弱勢。國家信用經過漫長的歷史考驗,從目前看來,還不會消失,可以彌補比特幣的缺陷,也可以因之更好的完善自己。
比特幣的迅猛發展是由於對國家信用的質疑,但比特幣自身也會遭受質疑,雙方的對抗都能是自己意識到自身有缺陷,從而走向容納、自醒和革新,這是我們所需要的。
正所謂,自由能夠帶來自由的樂趣,也會帶來自由的煩惱,自由本身就是對自由的挑戰,誰也沒有絕對的自由,國家沒有,網路也沒有。只有當彼此的自由觀進行交鋒,而自由度進行融合,形成有序的市場和良性的秩序,共同承擔市場責任,同時在相互監督與相互挑戰中不斷進步,才是市場最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