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本文論述:一、在 2017 年 7 月,全球資本市場火熱之際,被動式投資被彰顯、被認為接近市場投資組合;遠勝於自己建構的主動式投資。但在 8 月初後投資優勢策略,市場風向卻又悄然轉回主動式。換言之,當市場所有投資者多知道,被動式策略好用時;選股主動式悄然成為股票投資獲利關鍵;這驗證了「多數人多用的方法就失效」鐵則。二、由行為財務學觀點,長期持股會大賺錢策略,大多不全是投資邏輯、反而偏向儲蓄特質。但長期儲蓄真可以賺大錢?在全球產業同業競爭劇烈下,很多上市公司股票抱久了,最後卻成為長期套牢股票。三、一家企業要成為 30 年後被大家傳誦,它的競爭力優勢必然來自於企業本身;但是一個產業優勢,除來自於企業本身研發優勢外;國家的租稅鼓勵、獎勵投資、及優惠融資等難道無關?國家經濟與產業政策又難免與政治體制有關,小型經濟體真適用直接民主選票制度?台灣目前民主政治是菁英政治是正確的?借鏡於對岸中國大陸來檢討自己,或許可進一步改善自己。
貳、當被動式投資被完美驗證後?選股主動投資卻成為獲利方法!
投資股票、建立主動式投資組合,要如何選擇到長期績優股票?如果我們將短期投資視為是想要享受,擇一段愉快暑期旅遊;那一定得慎選旅行社,或是自己細心事前規劃行程、預定住宿與請益有經驗的旅遊達人或專家。但是長期投資股票,選股原則與準繩又該是什麼?自從 Apple、NVIDIA、SONY、TSMC 等這些國際科技公司股票,在 30 年前起由低價持續上揚,使得認為股票市場是最高風險的投資者多傻眼了。在這些強勢股票示範效果下,目前資本市場發展,偏向於被動式投資。於是一窩蜂的被動式 ETF 商品突然湧現,目前台股市場有關商品與有價證券,指數型 ETF 已達 100 檔以上。但是當 ETF 投資法則被挖崛發現後,近期攸關股票投資的短期風潮;被傳誦的有價證券或商品指數、卻又不動了、出現盤整格局,轉眼間這項投資法轉為無顯著獲利可圖。如歷史悠久的元大台灣 50ETF,在 2017 年 6 月 26 日拉出一根長紅 K 線圖,收在每單位 81.4 元 / 單位;接下來邊際遞增效應就相當有限了,最高只達到 83.25 元 / 單位;近期投資報酬率為 2.2%。
此時如果投資者將資金,轉換投資倒二線光學股,則同期間報酬率差異將相當顯著。如玉晶光電股價日 K 線圖,同期間股價由 315 元 / 股上揚至 547 元 / 股;投資報酬率為 73.65%,這與元大 ETF50 存在顯著差異。以財務理論觀點,投資者對這兩種投資策略常會猶豫難取捨。在被動式與主動式選股差異上,符合財務理論驗證的是,玉晶光股本小、因此股價波動程度大、風險溢酬高;敢冒風險進場投資者,所獲得的報酬貼水當然高。而元大 ETF50 是屬於市場投資組合,屬於風險保守者的投資標的,投資報酬率當然低。但如果還要這樣討論下去,接下來必然會是,何時該使用被動式投資?而何時又該轉到個股投資?應該不是在這個全世界的人,多知道股價指數已高攀到天際之時才投 ETF 吧?難講喔!
沒錯此時此刻又發現到的是,短期投資風向是用主動式投資策略。但此時再用這種主動式的策略,是否應該挑選那些還沒上揚的股票?而不是這些已經上揚很高的股票?但學術文獻「順向項投資策略」驗證後卻告訴我們,主動式的策略一向是「追強賣弱」。難道此時要去追大立光?台積電?精華光學?更有膽的透過復委託去追蘋果與亞馬遜?而逆向投資策略、如巴菲特這一票投資大師善用的策略,卻又說要做價值投資、買那些有價值卻未被發現的股票?那就買雞蛋水餃股?講起來多是頭頭是道,執行起來卻又是成敗論英雄,根本沒有事前諸葛亮。何謂價值未被發掘的股票?回頭再看玉晶光電時,6 月 27 日的當下所見到的是,盤整、盤整、再盤整,它根本沒有絲毫要發動攻擊跡象;這也之所以為何投資股票時間要拉長,要有耐心。再者就是每一個階段,多有優秀的基金經理人,但是多無法成為長青樹。操作股票的人格特質,必然要有彈性、或是善變。但事實還仍是輸贏論英雄,試想一個既然可以抓到 Apple 公司,股價在 2009 年 7 月 1 日,23.24 美元 / 股就抱緊蘋果至今 163.89 美元 / 股。這個操盤手恐怕也會在,一個波段高點之處賣掉這股票;因為投資者既然對於低價有長期遠見與敏感度,那對於高價區必然也會有此特質。
叁、產業競爭決勝關鍵?顯然在於「轉彎時還能超速」!
行為財務學 (Behavior Finance) 告訴我們,股市中投資者、群聚之間,若全部參與者只是在短線上投機與賺價差。這種模式則近似零和遊戲、你丟我撿、倒楣的、接到最高價、套牢者無法翻身。近幾年以來投資者已發現,股票投資其實沒那麼困難;不必甚麼內線消息、也不用鑽牛角尖、選股非常簡單、從一而終就可。但技術分析學派、尤其是程式高頻交易者發現;當所有的套利程式,用久了之後就沒用了,最後多必需要再更弦易轍。因為當所有人多用同樣賽局方法時,這種爛招會漸漸失去最大效益、邊際效益遞減。如果不把投資股票訴求拘泥於短期價差獲取,那對於所選擇標的就要有持久續抱的打算;萬一突然遇上系統性風險不斷下跌後,要有咬緊牙根的雅量。但這種度量要撐大多大?就如同 2017 年 9 月 3 日,金正恩在北朝鮮主導「地震」;安倍晉三與川普就已經快「殺出」了,本周股市不受影響也難;誰斗膽敢說蘋果還會漲到 300 美元 / 股?
這樣主動方式的長期選股投資最極端,就是如果把所有積蓄多投入一檔股票、30 年不要動、結局會是如何?Who Knows?如近期大陸華為與台灣宏達電,在手機通訊產業上的「華山論劍」;就讓台灣產官心驚膽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企業營運總部聳立在台灣新北市新店區的宏達電公司。股價在 2011 年 4 月達到 1,300 新台幣元 / 股,是為當時股王;但這種優勢持續期間卻不到 10 年時間。2017 年 8 月 26 日,資本市場引述 Bloomberg 報導,宏達電將就 VR 虛擬實境產品引進策略投資者、如 Google 等。為全力發展 VR 事業,2015 年該公司百分之百股權,投資成立了 HTC Vive Tech 公司、惟妙科技等事業等;集中火力攻向 VR。
在 2017 年 5 月,公司董事長王雪紅訂下,到 2020 年時要讓宏達電成為 Vive 的全球最大。它是打算拋棄手機通訊產業?還是台灣品牌手機亞軍已拱手讓給大陸?從這個個案發展,可見到國際企業競爭優勝劣敗,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適者生存的「達爾文法則」。當智慧型手機成為紅海市場後,宏達電聚焦於 VR;欲藉由 VR 新產品吸引國際投資者入股,重振股價威望、及昔日公司榮景企圖心昭然若揭。但 Apple 還不是還在發展智慧型手機不是嗎?VR 可運用於醫療產業,眼科白內障手術成敗,主要在人工水晶體選擇與配置;因此醫師的手術可藉 VR 為輔助,將每個人白內障水晶體客製化,改善醫療品質、術後患者眼睛能見度更高。當然這個方向與王雪紅董事長歡迎迪士尼、華納公司入股發展有差異;但也表示即使是不同遠景,也是 AI 人工智慧附加。智慧型裝置在大陸華為強勢發展下,除 Apple 繼續添加 AI 附加價值,仍然是全球鰲頭外,華為緊跟在後的局面未來成為常態;台灣業者轉彎到 VR 時,顯然失去手機競爭力。
肆、結論:若把全部積蓄投入一檔股票、30 年不要動、結局會如何?
企業的國際生存、全球競爭案例,不是只有宏達電或是手機產業如此;
可怕的也不是只有華為一家企業,中國經濟與未來股市變遷型態將是全面化。由其股市回顧道上市產業,檢視上證指數月 K 線圖趨勢,其實它還是與國際股市有所互動,存在某種並非很顯著正相關。表面上它是一個獨大新興市場,但規模之大足以撼動全球全部市場。例如近期多數台商多認為,大陸房地產價格下滑、或是泡沫化情勢正在發生;由限購第二套房、搞假離婚、到購買第一套房也要有限制;近期到每人住多少坪數,上級長官多有規定。國際投資銀行認為,大陸目前的資產泡沫,是為全球經濟最大金融風險?藉由 AI 類神經 ANN 往前深度學習概念推敲,人類重蹈覆策的歷史歷歷在目,如中東戰爭、第一次、二次大戰等。但中國經濟乃至於資產價格發展,卻與西方歷史不同、與政治無法脫鉤。在民主政治資本主義下,政治是為經濟服務;歐盟遂行是為平民服務的「福利經濟學」,美國是為大企業服務的「涓滴經濟學」;這些多是資本主義搞過頭,貧富太懸殊、安撫低收入戶的表面功夫,與中國大陸的政經路線不同。
大陸社會主義經濟改革,是政治引導經濟與金融發展的「社會主義經濟學」。衍生出來的是政治權力、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國家掌握了全部經濟發展資源,也負責解決問題。就是因為 GDP 是中國各地官員績效指標 KPI,因此衍生出「諸侯經濟學」、地方債務餘額擴增、金融不良債權越搞越大。但近四年多以來,大陸政治領導對 GDP 推動方式開始轉彎。在 2015 年 6 月最大金融不良債權問題浮現後,政治績效指標改為 (GDP 成長率 / 汙染與債務成本);領導官員地方融資平台債務將「終身究責」。這是以人為或極權手段,終止資產泡沫的政治解決。由股市緩慢成長趨勢檢視,這項政治解決尚未到達非常有效地步。
由上述產業的競合與總體經濟的特質,預估未來三季內中國股市發展可能是:一、市場充滿對 2018 年 5 月,MSCI 實際執行後的正面期待,效果將持續到 2018 年第一季。預期在此期間內人民銀行會再放寬,人民幣外匯交易 2% 漲跌幅度。此舉屆時可能會阻撓短期股市多頭走勢,但無礙長期發展。二、中國股市未來與人民幣匯價互動關係將還維繫著匯率漲、股價揚的正關係;但因為經濟體的特質正在改變中;中國經濟目前仰仗三駕馬車:(一). 固定投資 I、需要外資、貨幣要強勢;(二). 需要貿易順差 X-M、貨幣要弱勢;(三). 需要內需市場 C、貨幣要強勢。中國未來還是股市揚升、匯率升值;中國股市靠 I 與 X-M 特質短期尚未改變。
(提醒:本文是為財金專業研究分享,無政治立場,非投資建議書;不為任何引用本文為行銷或投資損益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