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理財在中國行的通嗎

中國經濟網過去曾報導,中國財富管理產業正準備迎接投資顧問跟交易自動化,也就是機器人顧問,然而這並不代表智慧投資理財,能順利在中國發展,中証網報導,北京聚愛財科技有限公司 CEO 任衡在野村證券 2017 中國投資年會上表示,智慧投顧在中國落地將面臨五大挑戰。

報導指出,該五大挑戰,首先,中國富裕人群的財產配置在房地產跟儲蓄,過去的收益幾乎只漲不跌,然而如果把美國純浮動收益的 ETF 組合搬到中國,一旦虧損,就很難接受。

其次,中國實施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理財要找銀行,買股票要找券商,買基金要找基金公司,買保險要找保險公司,對於獨立的智慧投顧公司來說,牌照成本是不可承受之重,像是帶銷牌照只能解決銷售問題,推薦又得機構證券投顧諮詢資格,光是收購牌照就需要 8 千人民幣到一億人民幣,還只能做證券投資建議,不能進行全權委託式的資產管理,不能代客理財。

第三、中國金融機構投資管理能力和投資標的有限,很難分散風險,中國的 ETF 不到 150 支,管理資產規模 4000 億元人民幣,指數類 ETF 和貨幣 ETF 幾乎各佔一半。指數類 EFT 和股票大盤相關性高達 98.7%,很難有效分散風險。中國國內現存開放式股票基金 838 支,與大盤相關性 0.71,股債混和式基金 2729 支,與大盤相關性為 0.53,單純通過基金組合,很難分散風險。

第四、從美國經驗來看,銀行等傳統機構會逐漸對獨立智慧投顧形成壓力。因為品牌是老牌資產管理公司的強項,品牌弱,獲客成本高,依照用戶獲取成本 300 美元計算,依照千元之 2.5 的管理費收入,用戶終身價值必須達到 12 萬美元才能打平,如此高財力、高信任的用戶,轉化成本不是智慧投顧能接受的。

第五、剛性兌付是智慧投顧發展的最大障礙,微信中國指出,剛性兌付創造零風險、高收益的神話,因此任衡認為,信託、私募等剛性兌付產品成為以浮動型收益為特徵的智慧投顧在中國發展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