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個特殊因素 讓大西洋3大颶風一起發飆

半個世紀以來的最大颶風「哈維」(Harvey) 橫掃德州後,過去這幾天,3 大颶風「艾瑪」(Iram)、「何塞」(Jose)、「凱蒂亞」(Katia) 在大西洋一起發飆。對此現象,專家認為,有可能污染降低、氣候變暖、無聖嬰的「偶發」現象, 但這也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同時見到 3 個時速超過 90 英里的大西洋颶風,是有紀錄以來的第 4 次。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NOAA) 的資料,上一次大西洋同時出現 3 個颶風是在 2010 年,它們分別為「伊戈爾」(Igor)、「朱麗亞」(Julia) 和「卡爾」(Karl)。

這樣頻繁、極端的颶風是否有一些它們特殊因素存在?

中新網援引 BBC 報導,過去不少人懷疑極端氣候現象的頻發與污染導致全球變暖有關,但普林斯頓大學環境研究所的地理學教授認為「污染減少了颶風活動」。他表示,有人認為,二戰後工業污染急劇增加,或許導致更多顆粒阻擋太陽輻射,幫助海洋降溫。從而讓颶風形成所需要的熱量和濕度條件難以產生。

進入 1980 年代,由於實施清潔空氣法案等法規,污染減輕,陽光直射海面增強,導致海水升溫,成為風暴的能量。但該地理學教授說,目前的資料尚不足以對此下結論。

賓州大學氣候學家邁克 (Michael Mann) 則肯定,現在災難性颶風跟氣候變暖有關。他說,過去幾年,全球海洋表面溫度是有記錄以來最高的,同期出現以峰值風速保持時間來計算強度最大的颶風,不僅在南半球,也在北半球;不僅在太平洋,現在也在大西洋。

他說:「氣候變化的衝擊不再是溫柔的。我們正在目睹它即時發飆。悲哀的是,過去幾個星期就出現活生生的證據。」

邁阿密 NBC 電視網氣象部主任約翰 (John Morales) 則認為,今年這樣的颶風發作頻率或許只是「偶發」現象,但其它因素也有一定影響。

他說,今年沒有聖嬰現象「聖嬰」一般會增加太平洋風暴發生的頻率,但是會減少大西洋的。此外,「聖嬰」導致暖氣流升到大氣表層,「蓋住了風暴的風頭」,阻止颶風具備「艾瑪」這樣的威力。

Morales 認為,全球變暖導致海洋溫度升高,蒸發越多,濕度越大,而「濕度是颶風的營養劑」。普遍認為,氣溫升高後,颶風會更少,但威力會更大。

不過,另外一種說法則是,3 大颶風同時生成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氣象公司全球預報中心的卡德納斯 (Juan Cardenas) 提醒,過往資料和觀測無法證明近來威力更的颶風更加頻繁。

根據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歷史記錄顯示,大西洋中同時有 3 個活躍颶風的象確實罕見,但算不上特別罕見:大約每 15 年出現一次。此外,在衛星成像技術出現之前,根本無法確切知道海洋上到底生成了多少颶風。


延伸閱讀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