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主筆室〉千萬別為「蘋概股」想不開!!

壹、前言
(圖一:鴻海股價日 K 線圖,鉅亨網股市 Talk)
(圖一:鴻海股價日 K 線圖,鉅亨網股市 Talk)

雨在微風之中、風在小雨裡?股市多中帶空、空中帶多?人生福中倚禍、禍中倚福。如圖一,全球最大電子代工集團、台灣鴻海公司,在 Apple 公司新款手機,於 2017 年 9 月 5 日發表後;股價呈現橫向盤整格局。而繼於 9 月 11 日後,由 116 元 / 股下跌、9 月 19 日跌了 4 元 / 股、以 110 元 / 股收盤;9 月 20 日由於傳聞,日本東芝半導體廠將賣給日本與美國聯盟,因此續跌 3.5 元 / 股、以 106.5 元 / 股收盤,9 月 21 日利空出盡後、大漲 4.5 元 / 股,回升到 111 元 / 股。9 月 22 日又再度下跌 3 元 / 股、以 108 元 / 股收盤。今年中對鴻海集團,有深入了解外資機構投研部,曾對鴻海整個集團長期公司價值做過詳細評估;並給予高價肯定。但這種長遠靜態預測,在動態現實不斷變遷世界中,股價要呈現直線上揚、而不會回檔;可能只會是千載難逢機遇,例如 Fed 的 QE 火熱、資金異常寬鬆時。多數承平期間、股價起落循環、潮起潮落是很正常事。鴻海集團是為全球最大電子代工集團,在台股「蘋概股」中地位不可或缺。如果 Apple 新款智慧型手機進入到量產狀態;且銷售量出乎預期,則代工者公司價值也將有提升效應。

貳、誰能率領「蘋概股」大軍、突破「利多出盡」重圍?

在台股市場中,目前投資機構對電子產業投資,似乎已由主流 Apple 手機和蘋概股,轉換到次要的零組件與 AI 技術中;近期台股股價還是由,最大半導體台積電主掌大局。並且搭配面板產業群創、友達、及伺服器、大數據、DRAM 半導體廠公司、IC 晶片設計聯發科、NAND FLASH 群聯等,這些受到外資垂青。如圖二,台積電股價日 K 線圖,在 2017 年 7 月 7 日曾跌破 200 元、為 198.5 元 / 股;但於 9 月 19 日已經上揚到 221.5 元 / 股,趨勢是緩慢上揚、異於鴻海股價。近期媒體提及台積電多空變化時,多提及 10 奈米技術優越特性,台積電幫蘋果公司代工的 A11 晶片,使得蘋果的 ios 系統平台、領先 Android 介面至少兩年。產品內鍵的技術優勢,極有可能是台積電能迅速擺脫,「蘋概股」在新款手機推出、利多出盡的宿命。

(圖二:台積電股價日 K 線圖,鉅亨網股市 e Talk)
(圖二:台積電股價日 K 線圖,鉅亨網股市 e Talk)

據鉅亨網新聞中心報導,這次蘋果新款手機最大特色是,它是第一款低溫多晶矽的面板 Display、它以人臉辨識代替指紋、且使用無線充電、結構性電池配備等、在使用照相時配備了防手震動功能。本網新聞中心指出,這些多是建立在關鍵 AI 技術上。Apple 智慧手機擁有 6 個核心、64 個 CPU 的 A 11 晶片;電晶體的數量竟達到 43 億個;這個數量多出 I phone 7 有 10 億個,核心 CPU 多出 4 個。Apple 的對手是為高通公司、頂級 823 晶片與處理器。它是採用韓國三星 10 奈米製程,但功能績效表現顯著落後於 A11。而另一競爭者、韓國三星所採用的 Galaxy 晶片,性能與高通相去不遠。分析報告中提及,Apple 使用的這款 A 11 Bionic 性能,比上一代速度提升了 25%,工作性能提高 70%;這些多是由台灣台積電公司,採 10 奈米、Fin FET 製程所生產。A11 有機器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 功能,可以辨識地點、物體與人物;機器的深度學習次數,每秒運算次數可達 6,000 億次。新聞評論認為,未來兩年內在 Android 陣營中,任何一款晶片多無法迎頭趕上蘋果 ios。

就誠如國內相關產業的忠言,公佈訂單不是透露內部信息;產品良率才是決定經營績效、公司盈餘品質關鍵。對於電子產品而言,產品良率與核心零組件,是生產者最在乎兩項要求。但站在消費者這方,使用時最不經意、但卻最要命的卻是方便性;其實就是最基本的電力問題。在目前現代化生活中,所有電子產品、基本驅動力是電力;沒有電力、再好的 AI 附加功能、先進晶片也無用武之地。就如同之前多家智慧手機、多款手機充電器沒一致規格;消費者最傷腦筋事是,出國忘了帶充電器。現在 Apple 新款手機不必帶充電器,這給了消費者很大便利。這些與人臉辨識等功能、如圖三,多是 AI 附加價值、也是消費者的邊際效用。綜合以上所有比對發現,顯然就是 AI 使得蘋果新款手機贏過所有同業,而關鍵的實際產品、就是台積電的 A11 晶片。

(圖三:蘋果新款手機人臉辨識的功能,AFP)
(圖三:蘋果新款手機人臉辨識的功能,AFP)
叁、科技產品介面與平台要有包容性、否則效用無法增加!

美國科技產業發展最經典案例中,產品平台多是開放式架構、可融入程度高如 Google 集團。蘋果公司對智慧型裝置研究發展,多不只是手機而已;還有其它如穿戴式裝置,Apple Watch 等。就如同 Google 一般、它的發展是從搜尋引擎開始;剛開始時是做搜尋引擎、然後是導航地圖、車用導航系統。發展成熟後竟然介入租車、租屋市場業務。在開放性架構中,產品會連結到、擁有高度生活效用介面上。蘋果的版圖也不只是手機,它的下一步、或說現在就已介入電視 Apple TV。智慧型電視 TV,也會是 Apple 未來主推產品。這與 Google 也在生產互動式電視,更是在 2017 年 9 月 21 日取得台灣 HTC 公司,生產智慧型手機的授權一般;發展方向有點近似。互動式可能也是智慧型電視一種,也就是由需求面、觀賞者角度與需求出發的電視。這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在三十年前電視還是以供給帶動需求,每天晚上八點檔連續劇多是由電視台決定;要給你看楚留香、或是韓劇、或偶像劇是取決於電視台;電視台與製作節目公司洽談的結果。當時台灣電視台除公營三台之外沒得選,要看來、不看拉倒。之後由於有線電視頻道開放,有線電視就被稱為第四台,節目普及、消費者開始有多元選擇。後來又有小耳多朵、國外的節目也多了;近期又有 Youtube 影音節目、現在又有 Face book 直播。

這些產品線發展多顯示,電視內容是由觀賞者自由選擇。但是無論如何變化、智慧型裝置與任何種一種電子產品,如 Apple Watch、Apple TV 等最終多要使用很多關鍵零組件;如高級蓄電池、液晶顯示器等等。因此周邊產業的公司價值,在蘋果新款手機發表前後,也會有遞增效應。在眾所矚目新款主流產品發表後,這些過去沒被股票投資者注意到的公司,或許具備價值調整空間、反而就從谷底翻揚。一般美國大企業產品長期發展慣性是,在單一主流產品直行深入後;接下來大多是橫向走法,就是整合自己公司的周邊產品、或是將產品線多元化。這時在股市中會呈現公司股價表現樣貌,就會出現小型股規模效應 Small Size Effect。大型藍籌股反而會呈現階段性任務結束,而小型股轉為活躍的大格局。

(圖四:微軟股價月 K 線圖,鉅亨網首頁)
(圖四:微軟股價月 K 線圖,鉅亨網首頁)

例如我們目前所見到較為顯性的,美股研發 Window 作業系統、微軟 Microsoft 公司,目前市面上所見到產品是為、平板與筆記型兩用電腦。但這似乎也無礙於微軟公司價值遞增;如圖所示,該公司股價由 2011 年 1 月的 22 美元 / 股,上揚至近期 75.79 美元 / 股;Window 核心產品 Window 10 版本盈餘、或許是最大關鍵;但平板與筆電附加的營收也是。本文要表達的是,即使目前 Window 10 版本盈餘、對於股價正面預期效果已告一段落,但平板與筆電對股價仍然具備推升力道。當然在這段期間中,也是系統因素資金面最為寬鬆階段,股價適用的合理本益比也高。

肆、結論:Fed 可能在 2026 年才能完成 QE 縮表任務!

這或許也與股市主要資金動能有關;藍籌股股本大、目前在長期資金寬鬆環境中,所享受本益比高、公司總市值已經不斐;若還要再有更高公司價值,就需要較大資金動能,或是更高級產品效用。也就是上市公司產品,需要有近一步效用 Utility。以短期觀點,既有產品需要更多的訂單,才有繼續推動公司價值動能;而長期則在於更新原有主流產品,或是另外開闢新產品。舉例蘋概股中代工業者、如鴻海集團等,往後要由新款手機開賣後的訂單,才能再繼續推升該公司價值。而宏達電則是想藉由 VR,以這項新產品恢復昔日股價光環。但這些多不是一蹴可及、多需要時間,至少也需要一或是二季;而在這段時間中,高股價公司或許因為得面對、全球貨幣市場資金緊縮,合理本益比會下降、股價進入盤整與調整;也就是系統性因素的挑戰。而這種挑戰主要衝擊,在慣性上針對藍籌股。Fed 的縮表貨幣政策;預估每個月要透過公開市場操作,開始先行收回少量寬鬆資金。以 Fed 初步估計,總計它要回收資金達 4.5 兆美元;回收期間可能至少長達 100 個月以上,就是 8 年又 4 個月時間、2026 年之後了。多頭投資者在未來這段近 9 年時間中,總不會一籌莫展、束手無策、被壓在牆邊挨著打吧?(提醒:本文是為財金專業研究分享,無政治立場設定;非投資建議書,不為任何引用本文為行銷或投資損益背書。)

 

(提醒:本文是為財金專業研究分享,無政治立場,非投資建議書;不為任何引用本文為行銷或投資損益背書。)


亞太區域發展暨治理學會首席經濟學家、鉅亨網總主筆邱志昌 | 邱志昌

淡江財務金融學系博士、統計學系傑出系友;淡江大學副教授。2015年香港亞洲金融論壇(AFF)台灣代表團長;中華民國第一屆投信投顧公會理事。專注全球金融市場趨勢預測研究,常接受國際投資銀行、國內金融業金融投資諮詢與論壇邀約;常出席資策會大陸產業經濟會議、金融研訓院研究計畫審查。

延伸閱讀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