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李書福:部份電動車概念是趁機變相撈錢 目的不是造車
大陸吉利汽車 (0175-HK) 董事長李書福昨 (21) 日在《台州日報》撰文指出,有些現象如互聯網造電動車概念須引起重視,如「電動車概念以及借發展實體經濟投資汽車工業的名義,其目的不是造車,既不想自己承擔風險,又想趁機變相撈錢,這樣做不利於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李書福表示,當前中國進入電動汽車工業的投資者很多,互聯網企業造車也搞得如火如荼,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一定要積極引導,大力支持。
但他指有些現象必須引起重視,如利用互聯網概念,電動車概念以及借發展實體經濟投資汽車工業的名義,其目的不是造車,「既不想自己承擔風險,又想趁機變相撈錢,這樣做不利於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李書福認為,做事情必須認準一個方向,一定要打基礎、練內功,千萬不能隨泡沫飛揚,跟妖風起哄,否則風口過後將會留下一片狼藉的淒慘景象。退潮以後,裸泳者將會很難看,搞得不好有可能回不了家。
李書福表示,現在進入汽車行業不是沒有機會,只是機會少一些,難度大一點。當前大陸的汽車工業在對外放開之前,應盡快對內放開,早日形成自己的能力,如此可為用戶帶來更多的實惠,可以提高大陸汽車工業的全球競爭力。
他說:「我是一個市場派,我完全鼓勵與支持公平競爭,堅決反對特權與貿易保護主義。」
李書福還說,做事不能急功近利,要想實現夢想,就必須腳踏實地遵守事物的客觀規律。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必須是依法合規、公平透明,必須以人為本,合作共贏。
李書福在文章最後指出,汽車產業是全球性產業,是製造業之王,21 世紀是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商業重塑的世紀,無論是吉利、富豪、賓士、寶騰、蓮花,還是世界上的其他汽車公司,都面臨巨大挑戰。在相互尊重,互不影響獨立性的前提下,依法合規地探索一條攜手共進的新型發展道路,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應該嘗試的創造性思維,這種思維可以為用戶帶來更多利益,為行業產生積極影響。
李書福說,吉利收購賓士部分股權,是基於以上思考所做出的商業決定,資金基本上都來源於海外資本市場,完全沒有使用中國境內資金,其中 80% 左右來自海外的外資銀行,小部分來自海外的中資銀行,還有一部分是吉利自有資金,這完全是市場化資本組合,市場化自我平衡的資金結構安排,這種安排沒有任何特殊背景。
他強調,無論是中國政府,還是德國政府都對我們的交易做了充分而認真的瞭解,依法而嚴格的審查。世界上所有投資都是機遇與風險並存,吉利投資戴姆勒也存在機遇與風險,是一項完全合規、公平的透明交易,當然這也是一次冒險的創造性探索。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探索更好地迎接 21 世紀的商業競爭。
李書福日前取得賓士 (Benz) 汽車所有者戴姆勒 (Daimler) 公司近 1 成股權後,因晚 1 天公布買入公司股份的訊息,恐面臨德國金融監管局 (BAFin) 最高 1000 萬歐元 (約人民幣 7575 萬元),甚至人民幣 135 億元的巨額罰款。
BeFin 認為,吉利違反了德國《證券交易法》,李書福應該在 2 月 22 日,而不是 2 月 23 日通報和提交相關收購資訊。
吉利汽車股價昨 (21) 日報港幣 23.3 元,或 + 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