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核能又不要燃煤 德國怎麼推昂貴風電?

文●李玟儀

台灣的再生能源目標,是在 2025 年,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 20%,這比率乍看不高,但實際情況卻離目標很遠。2017 年,再生能源僅占台電總發電量 4.9%,其中風力發電僅占總發電量的 0.7%。

反觀離岸風電機裝置量全球第二的德國,去年元旦創下瞬時全國用電 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紀錄,其中風電占 85%。去年全年,再生能源已占德國全年總發電量 4 成,風力發電占總發電量 2 成,為燃煤以外的第二大發電能源。

德國風電走了約 30 年,才有現階段成果。由於海上風力更強勁,2002 年,德國政府才制定離岸風電發展策略,第一座海上風電場 Alpha Ventus,到 2010 年才完工啟用。

「基本上,沒有人有經驗,所以這個專案的時程相對緩和,」德國第一個離岸風電場 Alpha Ventus 的幕後推手艾琳娜.露卡(Irina Lucke),現任德國 EWE 離岸風電服務暨解決方案公司總經理、德國風力能源協會 WAB 董事會主席的她,接受商周專訪時說。

離岸風電,之於台灣重要,是因為台灣 9 成以上能源皆來自進口,國際依存度高,但若要在陸上發展其他再生能源,又會遇到用地取得不易等問題。根據英國顧問公司 4C Offshore 調查,全世界風速最佳的海上風場前 20 名,逾 8 成位在台灣海峽,這也讓台灣政府想透過海上的離岸風電,推動能源轉型。

要從無到有,台灣會遇到的,德國人其實也面臨過:第一是基礎工程困境;第二是漁民反對;第三是初期成本挑戰。

求助歐盟,解決基建不足

露卡說,德國當年掌握的相關經驗,是在海事建設、海底採氣工程,但這些海事技術都不見得百分百適用於離岸風電,「我們沒有打造風電機基座的基礎建設,因此我們必須往歐洲其他國家去找。」

當時,EWE 與共同負責的電力公司,透過歐盟的網路投標平台發布訊息,尋找適合的承包商。她表示,穩健的歐盟系統發揮作用,他們將德國經驗不足的海底基座,交由挪威與蘇格蘭廠商打造。

放養漁獲,解決漁民疑慮

許多風電場在風電場海域放養龍蝦、牡蠣等,豐富生態及漁獲資源,以爭取漁民認同。

以露卡負責營運的德國風電場 Riffgat 為例,因二戰衝擊,導致此海域原生龍蝦大減,EWE 離岸風電公司投注 70 萬歐元的補助金,由當地科學機構執行,釋放 3 千隻龍蝦在當地海域,期待能繁衍更多小龍蝦。

「我相信,有很多問題是起因於在海上建造風機,」露卡坦言,「想要對環境好,相較於核能發電廠,離岸風電是更好的選擇。」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考慮下,只能努力思考,怎樣讓漁民的損失降至最低。

保證購電是前期扶植之惡

真正讓離岸風電市場起飛的,其實在於政府扶植產業的躉購制度。2000 年,德國推出再生能源法案,含「固定躉購費率制度」,政府提供優惠的保證購電價格,吸引廠商投資。

再生能源法案中,對離岸風電的躉購費率有兩種選擇,保證前 12 年或前 8 年有固定的收購費率,至 20 年期滿。

產業越臻成熟後,德國政府就減少躉購補助。2017 年,新風場開始採用競標制,德國 EnBW 公司與丹麥沃旭集團,首度以零元收購價標下北海風場,這代表風電商不再需要靠政府收購保證,可以靠在市場的能源交易所售電獲利。

沃旭能源台灣區董事長柏森文(Matthias Bausenwein)在一次演講中說,德國躉購制度已超過 10 年,風場設置成本穩定下降後,才能走到競標這步。

「轉為競標是正確的,代表離岸風電是具競爭力的,比燃煤更有競爭力,」露卡說。

能源附加費漲 6 倍後將降

但,由於再生能源基礎建設成本高,商業營運的德國電力公司得以對民眾用電收取「能源附加費」。德國聯邦能源及水資源公會(BDEW)統計,家庭電費支出中涵蓋的能源附加費,從 2008 年的每度 1 歐分,漲到去年每度近 7 歐分,占電費近 4 分之 1。

露卡強調,德國較少有民眾因此而對電價抱怨,她說,「在歐洲社會裡頭,人們能夠理解,如果不想受核能威脅、不想要有燃煤汙染,大概就剩下離岸風電,因為離岸風電可產出的電量很大。」2017 年,德國再生能源局 AEE 調查,高達 95%的民眾認為再生能源的擴展極度重要。

但,再生能源附加費會一直這樣貴下去嗎?柏林研調機構阿哥拉能源轉型(Agora Energiewende)預測,因為政府對早期再生能源建設的優惠費率逐漸到期,德國的能源附加費將在 2020 年代初達到高峰約 7 歐分後,會逐年下降,15 年間降幅約 6 成。

從德國經驗回看台灣,要發展離岸風電,須國內外廠商的資源投注,及政府的長遠規畫。初期要做好風電的基礎建設,將付出一定成本,這也是台灣發展再生能源,須做好的心理準備。

本文刊登於《商業周刊》1636 期,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來源:《商業周刊》 1636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