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上個月美國全面封殺中國電子巨擘華為,並且積極拉攏盟友一同抵制,然而,亞洲多數國家,卻還未出現一連串的骨牌效應,馬來西亞等國家,甚至公開表態支持華為,背後的原因在哪裡呢?
周末在新加坡舉辦的亞洲安全會議(Asia Security Summit),又稱香格里拉對話,亞洲各國針對中美貿易問題發表談話。對於美國的「華為禁令」,許多國家認為這已擾亂了市場秩序,同時並未立即跟進美國腳步,可能出於幾個理由:
經濟與中國難以分割
亞洲各國並非選擇認同北京立場,而是多數亞洲國家擔心,兩大國之間的對抗,最終傷害的,將是周邊的小國。因為多數國家都是依靠出口,來推動經濟成長,並且支持著國內的就業市場。而中國持續增長的經濟動能,對於亞洲而言有關鍵重要性。
此外,對許多亞洲國家而言,中國比美國更能提供資金上的幫助。緬甸就表示,世界銀行和其他國家未能提供所需資金,中國是唯一願意為孟加拉國的港口與工業區融資的國家。
5G 建設有成本考量
各國都在積極尋求建設 5G 網路,為自動駕駛到先進醫療等發展奠定基礎。馬來西亞總理先前就曾公開讚揚華為,稱華為在 5G 上提供了超越美國的技術。當然,除了技術考量外,建設成本也是其中的要素。中國企業提供的建設發展成本,普遍更具有吸引力。
至於華為有國家情報安全上的問題,亞洲各國傾向於「小心注意」,而非「全面禁止」,與白宮作法有鮮明的不同。菲律賓官員表明,其他的美國企業,很難說是否也存在相同的安全問題。
維持亞洲的區域安全
儘管亞洲各地認同,美國對中國在世界霸權的制衡有其必要,但各國更擔心,美國總統川普近似「無限上綱」的方式阻止中國崛起,可能太過度了,對全球經濟乃至安全秩序,將有極大負面影響。
新加坡國防部長 Ng Eng Hen 認為,儘管眼下的全球秩序並不完美,但是,過去幾十年全球的進步與和平,也是不容抹滅。他比喻:「將一名嬰兒丟出嬰兒澡盆,將是多麼過分又愚蠢的事」。
同時,身為極富權力的「大國」鄰居,亞洲各國無法承擔與美站在同一陣線的後果。先前,美國曾積極拉攏南韓加入盟友陣線,然而,韓國外交部以「無法干涉私人企業活動」為由,巧妙的避開「選邊站」後會產生的衝突。
根據耶魯大學法學院學者的觀察,中國周邊國家維持貫有的彈性與重視實效的立場,在大國旁邊要維持具有妥協的空間,而非強硬表態,是這些國家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