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衝突下拚生機 台商掀第3波泰國投資潮

30 年前,政府首度推動南向,台商藉由泰國的地理優勢,開始布局東南亞;20 年前,台幣升值,第 2 波部分製造業台商大舉播遷泰國設廠,為當地奠定汽車與電子零組件供應鏈深厚基礎,如今,在美中衝突升溫下,台商啟動第 3 波揮軍泰國。

根據《財訊》報導,挾著租稅與泰國 4.0 計畫加持,有助於台商短期調配轉單產能與中長期的擴遷廠,成為台商新應許之地。在外人投資、GDP 復甦成長、國際熱錢湧入的推力下,泰國上下都大力歡迎台商重返暹羅灣,泰國儼然成為台商布局北東協的重要跳板。

《財訊》報導指出,台商們都知道,全球供應鏈勢必得盡快在中國以外建立第二生產基地,而泰國很可能是現階段最適合科技製造業長居久待的應許之地。

為什麼不是越南、而是泰國?根據《財訊》報導,泰國唯一的台資銀行、泰國兆豐商業銀行總經理賈瑞恆觀察,美中貿易戰爆發後,首波受惠的是越南,但若真的細究,越南出口大增並不都來自轉單或遷廠,而是因為很多中資企業直接改經中越邊境貿易出口美國。

由於「東協加一」免關稅,因此既不須花力氣整廠輸出,甚至連轉口地的貿易公司都是中國出資設立的,只要多一段運費,不少中國製的成衣、家具和電子產品,直接從中國原封不動地運到越南再出口美國,連半毛錢的加值都沒有在越南產生。

但此舉已被美國發現,並警告越南不能繼續給中國方便。台經院 7 月也對台商示警,越南恐已過熱,美國雖賦予越南最惠國待遇,但川普看到美越貿易逆差擴大,已揚言不會再讓越南占盡便宜,否則將發動制裁,建議台商還是要分散風險。

反觀泰國,不允許其他國家洗產地,定價 100 元的商品,要有超過 35 元是在泰國發生才能拿到產地證明。泰國外商聯合總會主席康樹德表示,泰國國際化和法治程度很高,不管日美台歐中都得遵守一樣的規範。

根據《財訊》報導,東南亞各國中,人種、宗教、語言、政體各異,特別是部分排華嚴重的國家更讓台商望之卻步。然而,台商赴泰投資也有 60、70 年的淵源,華僑占泰國總人口超過 4 成,經濟實權掌握在華人手上,卻沒有排華問題,又是佛教國家,不仇富。有一半華人血統的安美德集團主席邱威功就指出,在泰國經商成功機率超過 9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