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抓肥貓、公布董監酬勞 真能改善低薪困境?

台灣低薪問題嚴重,公司明明賺很多,但是員工卻很無感,金管會為解決此問題,先是要求上市櫃公司揭露非主管員工薪資,上周又祭出抓高薪肥貓的政策,但從主計處統計來看,台灣平均薪資與中位數薪資有逐年擴大的現象,顯示貧富差距愈來愈嚴重,要改善長年困擾的薪資結構問題,抓肥貓是否真能見效值得商榷。

金管會目前已要求上市櫃公司應公告員工薪資費用及人數相關資訊,並督導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公布上市櫃公司「非擔任主管職務之全時員工薪資」資訊,要求平均薪資低於 50 萬元等公司,應提出「公司經營績效與員工薪酬之關聯性及合理性說明」,2020 年 6 月起將再增加揭露非主管全時員工的「薪資中位數」資訊。

根據主計總處近日公布 2018 年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數據顯示,2018 年受僱員工人數平均為 787.7 萬人,薪資中位數為 49 萬元,意味有 50% 未達此標準,年薪 49 萬元,若是要在都市叢林生活根本是「貧窮線」,不僅如此,全年總薪資平均數為 62.9 萬元,薪資中位數與平均數的落差反映的正是貧富差距,中位數小於平均數的比率,從 2012 年的 65% 升至 2018 年的 67%,顯示台灣貧富差距呈現擴大的趨勢。

薪資、所得等財富衡量,在統計分布上,不同於常態對稱的「鐘型分配」,往往呈現「右偏」現象,極端高薪者會拉高了整體薪資平均,因此與中位數有落差;至於逐年擴大的現象,則顯示薪資曲線「右偏」情況加劇,意味著極端高薪者的成長速度加快。

到底台灣貧富差距的天平有多麼失衡,依據我國上市上櫃公司揭露非主管員工薪資統計結果,上市櫃薪資冠軍都是半導體業,平均年薪分別為 122.8 萬元、97.2 萬元,堪稱含金量最高的行業;至於排名最後的上市公司是觀光事業,平均年薪 55.2 萬元;上櫃公司則是塑膠業 45.5 萬元,和半導體平均年薪相比,酬勞待遇腰斬。

金管會先是要求公布「公司薪資」,之後又要求公布剔除主管職的「非主管全時員工薪資」,兩者的差異更可以看到薪資的高低落差,以鴻海集團為例,鴻準含主管平均年薪約 596 萬元,稱霸上市公司,但若扣除主管職後,員工平均年薪僅 245.7 萬元,幾乎腰斬;至於鴻海含主管職薪資平均約 323.5 萬元,比起不含主管職的平均年薪 225.5 萬元,也整整少了快 100 萬元。

正因為貧富懸殊,薪資水平的高低差距愈來愈大,加上不少上市櫃公司營運明明不佳,卻充斥著坐領高薪的肥貓,金管會為了抓出高薪肥貓,日前要求「最近 3 年度個體或個別財務報告曾出現稅後虧損者、公司治理評鑑不佳最後 20% 者,或非主管全時員工平均薪資偏低不到 50 萬元者」,在今年年報應揭露個別董事及監察人的酬金。

但是打擊高薪肥貓的政策真的能改善薪資結構問題嗎?恐怕不但無法改善,反而造成人才流失。

「打肥貓」在我國並不是第一次,許多人認為,國內的研發高階經理人才因為沒有「高薪」吸引,所以紛紛被中國或其他國家挖角,導致國內人才流失,公司要獲利、產業要提升、要有國際競爭力,就要有人才,虧損的公司該做的應該不是打擊高薪,而是檢討所用者非人才。如果沒有合理的待遇,恐怕會讓真正的人才流失,「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這種馬不多,就算有,也是個案,而不會是一個制度。

其實目前世界各國都在面臨貧富不均的問題,因此國際勞工組織(ILO)不斷呼籲世界各國以提高基本工資來解決,也就是,要拉高薪資曲線左翼的水平,企業高層可以領高薪,但是賺錢之餘,也要將收益分享給基層。

現在的企業,打著產業升級名號,盈餘都再轉公積作為再投資的本,固然產業升級很重要,但提高基本工資、平衡薪資結構也很重要,而且提高基本工資是目前最立竿見影的方法,只是同樣須提防業者趁著提高基本工資順便漲物價,使得勞工實質可以支配的所得仍不多。

也許短期內要迅速扭轉低薪困境難度極高,但政府應想辦法透過公共政策,像是居住正義、公托補助等多施點力,讓勞工即便在低薪的狀況下還可以活得不錯。

此外,兒童就是希望,給予兒童較多照護,也能減緩貧富差距。美國經濟學家史祕汀等人研究已開發國家發現,貧富差距較小的國家花較多錢在未成年人口的社會補助,例如 GDP 的 7∼10%,但是貧富不均最嚴重的美國,只花了 4%。

在貧富差距較小的已開發國家中,多數兒童、青少年有平等的機會接受各種教育、啟發與健康服務,讓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有公平的發展機會,讓貧窮家庭的兒童不要再世襲經濟困境。

最後,其實,每個人都能盡一分綿薄的心力,雖然總嚷嚷著低薪,但是「見苦能知福」,真正貧窮的人還很多,除了仰賴政府的社會經濟政策,每個升斗小民都可以盡點力,行善、捐款讓貧困的人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