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紙之亂」並非台灣獨有的現象,隨著全球疫情升溫,網路謠言彌漫,從亞洲的日本、歐洲的英國,乃至於美國,民眾也在瘋搶衛生紙,香港甚至出現搶劫衛生紙的案件。
在澳洲,不僅最大城市雪梨超市架上的衛生紙,總是很快被搶購一空,本週,還出現因為搶買衛生紙不惜動刀,惹來警方出動的事件。澳洲因而開始限購衛生紙,網購則出現大幅加價的情況。
在全球疫情擴大之下,相較於口罩、酒精、洗手液,衛生紙絕不是有助於防範疫情的必需品,但就這麼奇怪,全球各地對各種用品搶來搶去,總少不了 搶買衛生紙。
澳洲行為學院主任 Liam Smith 與 BehaviourWorks Australia 研究員 Celine Klemm 在英國《衛報》撰文指出,如果這時在超市突然見到一包還沒賣掉的衛生紙,他們自己也想趕快買下。這種除了是一時的異常現象之外,也可以有一些行為科學上合理的解釋。
為什麼是衛生紙?
Smith 與 Klemm 指出,考慮到生活上,衛生紙其實沒有現成的替代品,對現代人來說,它已經是基本必備的商品。
衛生紙很容易存放,並且不會變質。這是一種相對較低的成本 / 低風險的投資,即使家中已經有很多的庫存,總會有時機用得上。有鑑於許多人需要隔離兩週或是更長的時間,如果澳洲出現這種情況,應儲存不易變質的物品。
人們對 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 病毒幾乎是一無所知,它也看不見,我們無法控制,我們不由自主地承受著這種風險,這都符合令人恐懼的基本特質。
儘管有一些預防上的指導,例如徹底洗手並避免與人接觸,但人們還是再多做什麼而感到心安。購買衛生紙其實有助於減輕這些焦慮,並感受到自己掌握了更多的控制權。
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副教授 Nitika Garg 也認為,恐懼在衛生紙搶購一事,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原本,澳洲人已經儲備了一些家用品,這是由於近期的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並且僅限於某些社區。但是,基於疫情的發展難以預料,「他們希望有所準備,因為這是他們獲得某種控制感的唯一辦法。」
恐慌情緒為何蔓延?
社群媒體的流行,加劇了人們的恐懼,這種恐懼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比病毒傳播得快。
#toiletpapercrisis 和 #toiletpapergate 的標籤在 Twitter 上很流行。看到到處都是架上空空的圖像,已在向公眾發出信號—再不買,你也搶不到了。
超市貨架本身也發送信號。衛生紙很笨重,取下後,貨架很容易看起來空空如也,這引發了人們對稀缺性的認識。實際上,情況似乎比實際情況更糟。
Smith 與 Klemm 表示,人們從心理上應對短缺。人們討厭錯過,因此在稀有事物,特別是我們需要的事物時,人們會追逐它們。
情感會在這裡發揮重要作用。當人們開始覺得自己該買、卻沒有及時購買的時候,很容易感到後悔。人們也有這個自覺,因此當感受到這種情況出現時,就成為強大的動力。
經由及時購買,人們以一種較小的方式,保護自己免於受到這種遺憾的影響。
大家都搶、我也該這麼做?
另一方面,人們也會監視別人所做的事,並調整行為,這是一種簡單的決策機制,稱為「社會證明 (social proof heuristic)」原則,由社會心理學家 Robert Cialdini 所提出。
在這種心理下,當我們看到人們儲存衛生紙時,自然的反應就是—我們也該這樣做。社會證明幫助了人們做簡單的決策,或向我們保證自己正在採取正確的行動。
雪梨大學消費者專家 Rohan Miller 提出另一個重點,認為反映了現代化便利占主導地位的城市化社會和生活方式。
他表示,人們不習慣短缺和稀缺,更習慣於在需要時,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搶購衛生紙只是保持這種狀態的這種心態。
他指出,潔白柔軟的衛生紙,正是澳洲人和許多其他國家人不願意放棄的一種「奢侈品」。要是長期無法出門,人們希望至少確保生活中的一點點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