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界提建言〉籲提高紓困規模占GDP 10%以上 因應新保護主義超前部署

工商業界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對台灣經濟與產業的衝擊,今 (22) 日對政府提出建言,認為紓困措施仍有加碼空間,籲請政府提高紓困規模至占 GDP 10% 以上,並適時鬆綁如勞基法等法令;並認為各國採取的因應疫情措施,可能帶來「新保護主義」,籲請政府超前部署,建立國家戰略儲備機制,並利用現有產業優勢轉型升級。

全國工業總會、全國商業總會、工商協進會及三三企業交流會,在總結圓桌會議中,與會工商領袖均十分憂心,此次疫情可能帶來全球經濟大蕭條,要求政府應對遭重創的中小企業進行迅速、立即、有效紓困,避免看得到、吃不到,力求達成「企業不能倒、就業不能失、物流不能停、金流不能斷」的目標。

工商領袖指出,由於情勢過於險峻,短期因應措施若不能馬上奏效,許多產業或人民將蒙受永難回復境地,因此此次紓困措施務必本於「救人救火」與「簡政便民」的兩大原則,訂定執行方式;尤其紓困規模更應參考歐、美、日國家,提高至 GDP 10%以上。

工總理事長王文淵強調,治本重於治標,緊急時刻不宜再增加任何租稅負擔,如開徵空污費、碳稅等,甚至應適時鬆綁法令,尤其是勞基法,在兩岸關係上也必須有所調整,由於經貿關係非常密切,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兩岸關係正向發展,有助台灣經濟在疫情後迅速復甦。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也表示,工商界感謝政府推出一系列紓困措施,但與美、日、新加坡等國比較,仍有加碼空間。另為確保經濟成長,維持企業穩定運作,上市櫃公司正常融資應給予充分支持,中小企業紓困融資應訂定明確標準與程序,並採取直接有效的減稅措施。

工商界領袖均認為,疫情期間各國採取的因應措施與防禦作為,有可能帶來「新保護主義」,這將使未來取得各國重要物資形成重大障礙,因此,籲請政府應超前部署,以「國安第一」思維,積極盤點各項戰略物資供需及能量,建立國家戰略儲備機制,同時,更應利用全球需求與供給皆萎縮之際,利用現有產業優勢轉型升級,在未來新興產業生態系取得先機。

三三會理事長許勝雄認為,疫情雖可能促使一些國家走向「新保護主義」,但不會阻止全球化發展,而是全球化會與「創新」、「科技」結合,並以另一型態產業發展模式,繼續向前發展,這就是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及建立可控風險供應鏈布局的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