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政府拚紓困量化績效 疫情結束後金融業考驗才正要開始

政府拚紓困量化績效,疫情結束後金融業考驗才正要開始。(鉅亨網資料照)
政府拚紓困量化績效,疫情結束後金融業考驗才正要開始。(鉅亨網資料照)

為協助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個人渡過非常時期,政府積極鞭策銀行承做紓困貸款,並祭出 KPI 進行績效評比,而這種量化式績效考核不只扭曲紓困政策真正初衷,當後疫情時代來臨時銀行的資產品質考驗才正要開始。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為降低人際傳染風險,各國相繼啟動封城、斷航等措施,讓全球貿易、商旅活動被迫中斷嚴重衝擊經濟成長動能,為避免出現大量企業歇業、裁員,政府針對特定產業、小規模店家祭出紓困方案,標榜手續從簡、快速撥貸,要讓民眾能感受到政府援助的即時雨。

觀察立法院本會期開議以來,企業、個人紓困進度儼然成為立委諸公問政重點緊盯公股銀紓困進度,不只民代關切,財金部會更會主動自我揭露,公布公股銀紓困件數、核貸金額、撥貸率等,強調核貸迅速有效率,讓紓困成為金融圈上半年工作重點。

而為避免紓困成績敬陪末座遭外界質疑,不少銀行私下都針對紓困貸款訂定 KPI 要求員工落實,避免銀行成績太差讓高層臉上無光,也正因這種追求數字好看的貸款,讓銀行員工有苦難言。

但官方積極推動「紓困競速」恐將犧牲銀行授信品質,屆時可能導致銀行為了提存備抵呆帳而侵蝕獲利,日後甚至可能被迫吞下大筆壞帳,儘管政府再三強調,銀行承作紓困貸款有信保基金十成擔保,銀行債權相對有保障,但若進一步細看信保基金的拒賠條款,在市場競相拚紓困效應下,未來授信呆帳恐怕還是由銀行認賠,甚至是承辦的基層行員扛責。

攤開信保基金的「不代位清償準則」包括借新還舊、授信單位填載疏漏、撥貸資金未按貸款用途使用等,一旦出現逾期放款信保基金可依規定拒絕理賠,過去就曾出現過銀行送保案件,遭信保基金以違反規定而拒賠,最後銀行吞下呆帳損失,甚至回頭追訴承辦員工責任的案例。

政府為了協助企業度過難關,積極推動紓困、並要求銀行能簡化不必要的書面作業固然立意良好,但授信貸款涉及銀行資產品質、股東權益,政府一味追求業績卻忽略授信品質,恐讓銀行在疫情過後面臨壞帳增加、衝擊資產品質的重大考驗。


鉅亨觀點與分析 | 鉅亨網記者、編譯群們

茫茫的訊息海中,讓鉅亨網記者、編譯團隊,幫讀者們解讀新聞事件背後的意涵,並率先點出產業與總經趨勢,為投資人提供最深入獨到的觀點,協助做出更精準的投資決策。

延伸閱讀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