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縱使白宮大舉債 美債「正殖利率」仍受市場青睞

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肆虐並對美國經濟造成重創,為了對抗疫情並振興經濟,美國政府採取了大規模的刺激方案,並使財政赤字金額攀升至歷史高點,而為了支應龐大的支出,美國財政部正透過發行公債以籌措所需資金,而面對大幅攀升的公債規模,部份投資人開始擔憂,公債發行是否將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

美國的財政赤字已高達 3.7 兆美元,且白宮政府亦計劃在數個月內,拍賣規模高達 3 兆美元的公債,而根據供需理論,當美國公債發行規模攀升時,若市場上缺乏足夠的需求,就理論上而言,公債的價格將會下降,而與公債價格走向相反的債券殖利率,則應呈現上漲的趨勢。

但觀看目前的公債市場,儘管美國政府的負債餘額攀升至 18.5 兆美元,較金融海嘯前的 5 兆美元大幅增加,但公債殖利率卻持續呈現下跌的趨勢。

從殖利率的走勢可以看出,儘管美國政府大舉發債,但市場上卻沒有存在著供給過剩的問題,此外,雖然公債殖利率持續下探歷史低點,但仍舊為正利率,且目前全球有規模達 11 兆美元的債券是以負利率發行,包括德國及日本政府公債,因此,美國公債的投資報酬率仍優於這些國家所發行的公債。

另外,加上美元匯價呈現走強的趨勢,對於海外投資人而言,購買公債亦可受惠於美元的升值潛力。

儘管美國債券對於投資人而言仍具吸引力,且市場尚具備足夠的需求,得以吸收持續攀升的公債規模,但是,當債券發行量大幅增加時,投資人可能會要求較高的殖利率作為補償,而殖利率的上升將導致企業及消費者的借款成本提高,進而對於經濟的復甦造成阻礙。

除此之外,若市場對於美國政府公債的需求開始走弱,則聯準會 (Fed) 勢必將出手購買,為政府債務提供融資,並實施所謂的債務貨幣化政策。根據歷史經驗,實施債務貨幣化的國家,由於高度依賴財政擴張,最終都造成了負債率及通膨率雙雙攀升,其中,德國於 1920 年代的經驗,便是個慘痛的教訓。

(本文不開放合作媒體轉載)


鉅亨觀點與分析 | 鉅亨網記者、編譯群們

茫茫的訊息海中,讓鉅亨網記者、編譯團隊,幫讀者們解讀新聞事件背後的意涵,並率先點出產業與總經趨勢,為投資人提供最深入獨到的觀點,協助做出更精準的投資決策。

延伸閱讀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