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地攤經濟」真能拯救中國的後疫情時代嗎?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6 月 1 日在山東煙台考察時,強調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保障就業的重要來源,是中國的生機。在此話一出後,中國各地政府紛紛出現刺激「地攤經濟」的政策,股市資金也圍繞在「地攤經濟」概念中,一時間「地攤經濟」立即成為中國保就業的顯學。

連中國三大新經濟代言人 BAT (百度、阿里巴巴、騰訊) 也趕搭「地攤經濟」列車,其中,百度地圖為地攤聚集區開闢地點資訊,大幅簡化上傳地攤聚集區位置、圖片等資訊內容流程,使大眾更方便查詢地攤點位。

阿里巴巴旗下批發平台 1688 網站則推出「地攤批發專區」,並提供逾人民幣 700 億元無息賒購,為超過 3000 萬名攤商提供進貨等服務。

騰訊的微信支付則向逾 5000 萬小微商家公布「全國小店煙火計劃」,在線下與線上一體化、福利補貼、商家教育指南、經營保障方面,提供四大全新數位化政策,以幫助小微商家。

後續還有蘇寧、京東也推出相關政策,在推廣「地攤經濟」層面貢獻一份力量。

今年「地攤經濟」一詞開枝散葉最早出現在中國人大會後的記者會中,當時李克強就提到中國西部有個城市在制度的規範之下設置約 3.6 萬流動攤位,一瞬間創造出 10 萬人就業,這也為「地攤經濟」創造一個起始點。

「地攤經濟」救失業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以來中國失業率明顯上升,2 月~4 月份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上維持在 6% 左右,來到近幾年的高點,反映出中國就業市場嚴峻。 

而「地攤經濟」在中國經濟陷入困境時常被用來當作刺激就業的另類作法。早在 2007 年與 2017 年 9 月時,中國就曾經放鬆過地攤的管制。而在放鬆之後,確實失業人數有所改善,但社會零售數據則沒有明顯提升,意味著「地攤經濟」最多只能保就業,維持最基本生活開銷及社會秩序,並不能帶動經濟成長。 

「地攤經濟」造就短線炒股瘋

如果從股市角度來看,在「地攤經濟」發酵時,消費與食品飲料類股走勢相對強勁,投資報酬率也較高。無論是在 2007 年 3 月後或是在 2017 年 9 月後,報酬率均來到相對的高點。因此在中國經濟相對疲軟時期,在政策上對地攤放鬆管制是能帶起一波短線上的漲幅。 

但要留意的事,這類漲幅並不持久,多屬於短期投機性質,並不適合追求中長期穩健報酬的投資人。

「地攤經濟」非解藥

就如同「地攤經濟」在股市中漲跌一樣,在對經濟發展方向而言,「地攤經濟」也屬於救急的政策,是力求在極短時間內先穩定就業市場,等到整體大環境慢慢轉佳後,「地攤經濟」將退場。

因為「地攤經濟」沒有進入門檻,所以各攤商為賺取微薄利潤激烈競爭,同時「地攤經濟」不具技術性,對於整體經濟的「質」無法帶來重大的提升,若過度推廣還可能傷害未來經濟根基。

即便「地攤經濟」能夠成為防止中國失業大幅提升的最後一道防線,但它給民眾和社會帶來的好處也不應該被過度擴大。正確的產業發展政策引導人才與資金投入才是經濟長遠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