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刺激包括個人防護、檢測診斷、治療與疫苗商機。臺灣生醫與醫材產業以為外銷為主,僅 10% 在中國大陸製造,為「臺灣製造 行銷全球」布局模式,受疫情影響有限。長期可望受惠非接觸式經濟,遠距醫療、智慧照護,加上疫情可能捲土重來,成長潛力大。
COVID-19 疫情帶動防疫產業需求增長
從個人防護產品(PPE)、疾病檢測與診斷、疾病治療到疫苗,涵蓋醫材與醫藥兩大市場。疫情前期以防疫物資、檢測診斷為主,後段則以治療、免疫為主。估計臺灣醫療器材 2020 年產值 1229.87 億元,年增 1.9%;生技醫藥產業產 2020 年產值 768.1 億元,年增 5.5%。
臺灣醫療器材以外銷為主,美國、歐洲地區為主要市場
臺灣醫材廠商大多在臺灣生產製造,再行銷至歐美日市場。近年因成本與市場考量,廠商在中國大陸設點製造,相關零組件也就近供應,約占 10%。主要出口產品為隱形眼鏡、血糖監測與醫用耗材。
臺灣生技醫藥上中下游市場大不同,整體產值 6 成來自內需
臺灣生技製藥產業鏈上游原材料 8 成靠進口,主要來自中國大陸與印度;中游為中西原料藥製造,製程包括發酵、萃取、有機合成等,外銷占 8 成;下游涵蓋中西藥製劑與藥品通路,80% 供應國內市場。整體醫藥產值約 6 成為內需市場。
臺灣醫材、醫藥產業,與疫情相關產品,初期以個人防護產品最受提振
全球投入新冠肺炎藥物治療種類以小分子藥物居多
受到疫情影響,全球疫苗市場規模年複合成長率達 6.9%
臺灣生技醫藥產業第一季表現,除美麗次產業出現衰退,其餘均為正成長
美麗產業與防疫較無關,且因對疫情恐懼,購買相關產品或前往醫療院所的意願下降,故出現負成長。保健食品僅益生菌、調節免疫力產品受惠。在原料藥與西藥製劑方面,前者以外銷為主,歐美疫情恐將影響需求,後者因疫情影響病患進醫院意願,藥品需求減少,但仍呈現不錯的成長。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41 期 2020 年 6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