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蘇宛靖
臺灣預計在 2026 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我國「長照 2.0」政策在 2017 年上路,長照服務在臺灣已形成新產業,不僅需求愈來愈多,在全球高齡趨勢下,也有潛力成為外銷利器。隨著照護產值的逐年成長,國內企業應可超前部署,帶動產業鏈發展。
內政部 2018 年統計,臺灣老年人口達總人口的 14%,老年人口比例在亞洲排名第三,國發會更預估 2065 年的臺灣,每 10 人中有 4 人為 65 歲以上,4 人中有 1 位是 85 歲以上的超高齡長輩,建構完善的長照政策已刻不容緩,長照服務與長照產業也應運而生。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組長張慈映表示,長照領域中包含者、受照顧提供照顧者及場域三大議題,而過去公衛中提及的「三段五級」是以受照顧者的健康狀況為架構,除了「健康狀態」之外,建議未來可加入「場域」因素,以詳實描述出現今的長照完整樣貌。
從場域與健康狀態 描繪長照產業樣態
「場域可依據生活形態,區分成『居家照護』、『日照中心』及『養護機構』,」張慈映分析,居家生活利益關係人包含了被照護的長者本人、提供照護的家人或看護;而日照中心如同托老所,家人下班後接回;機構則泛指護理之家、重症養護中心,以健康長者為目標族群的養生村也屬此類。若橫軸是長輩健康程度、縱軸是場域情境,了解不同場域中健康狀態不同的長輩需求,即可完整描繪出長照產業的樣態。
「比方說,健康高齡者的居家照顧比例多,就有家事清潔、修繕服務、到府關懷陪伴與緊急救援等需求,多屬生活支援服務類別;日照中心多半服務健康或亞健康、罹患輕中度症狀的長輩,除提供日間陪伴、娛樂活動,最重要的是供餐,」張慈映解釋,不少長輩因無力採買或烹煮餐食導致營養不良,日照中心的供餐服務,對促進與維持健康,輔以適當肌力訓練,將對預防肌少症或高齡衰弱大有幫助,因此日照中心的餐食設計與提供、賦能活動規劃、講師及照服員培訓等等,皆可以成為新型商業模式。
養護機構則是涵蓋健康醫療照護的場域,以往養護機構多因應福利政策而生,並依規定向政府申請給付,不以營利為導向。但在臺灣推動「長照 2.0」後,可提升照護機構效率的科技服務,也成為長照市場的生力軍,「多數養護機構往往因照顧人力不足,導致無法提供妥適的服務,導致品質不佳、入住意願低。如果能善用資通訊設備,改善人力配置與效率,就能提升服務品質,帶動提升入住意願,」張慈映說。
張慈映表示,各國長照政策與時俱進,過去以照顧更多病弱長輩為宗旨,如今則以「促進健康」為出發點。以日本為例,只要受機構照護的長輩越健康,政府補助就會加成,完全跳脫以往長臥床越久、花費越多、政府給付越多的思維。而政府提撥改善長輩健康的補助越多,可激勵機構絞盡腦汁規劃出讓長輩更健康的照護方案,形成正向發展。
例如:配合長照政策,日本知名企業日高集團研發出「Reha ICT」軟體,收集健康改善的長輩活動模式,分析出與認知、智能、上肢、下肢、全身等活動,當長者刷 QR Code 選擇當日運動,軟體會分析行為並提供改善報表;有失智前兆者,軟體會建議從事與認知有關的活動、下肢無力者則應做哪些鍛鍊,宛如長照處方箋。使用 Reha ICT 的長輩越多,資料也越齊全,判斷與建議也會更準確。日高集團也將 Reha ICT 軟體輸出,授權他國長照機構使用,為集團創造亮麗營收。
從痛點發想 點亮長照商機新思維
不只是長照行政管理軟體設計,科技應用於照護服務流程改善的案例也不勝枚舉。「像是夜間照護人力吃緊,若在護理工作站的螢幕上觀察長輩狀態,可改用兼顧隱私的圖示取代直接監視,當長輩起身如廁,符號會出現變化,通知醫護人員可即時前往協助;當長輩整夜翻身睡不好,也許是白天睡太多,便可調整其白天的活動內容,」張慈映說。
此外,也有廠商推出監測長輩姿勢、預防跌倒的床墊,卻容易被長輩踢掉或尿濕,之後雖改良成床腳感測器,卻受限於價格無法普及。工研院嘗試在床單中縫入壓力感測器,不僅外觀與一般床單無異、長輩接受度更高,加上成本降低能讓長照機構廣為採用。「像智慧床單這樣從痛點著手研發,再搭配價格優勢及量產能力,也是臺廠的一大利基,」張慈映說。
近年來,企業已預見科技對長照服務升級的加值,臺灣科技產業底蘊深厚,如能將資通訊等關鍵零組件的能量加成,組成「智慧長照大聯盟」,不僅可催生提供長照議題解決方案的業者,更具備跨足長照藍海的優勢。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41 期 2020 年 6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