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症狀確診者」等於台灣防疫破功?一文看懂該不該普篩的兩極意見

(圖:彰化縣政府提供)
(圖:彰化縣政府提供)

文 / 楊竣傑

彰化縣衛生局主動對居家檢疫者進行採檢,引發正反兩極意見。現行「症狀式篩檢」與「接觸者追蹤」策略,至今成效良好,若無特殊變化,不需貿然調整。

「我們彰化就是做得多一點……。如果重來,我還是會做。」8 月 21 日,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公開受訪,為彰化縣數月來,持續針對無症狀居家檢疫者採檢的政策辯護。

「大家都講多做一點,何錯之有……,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話,『多做一點,檢驗陰性就安心了,家人也放心了。』這兩天我不斷聽到這句話,令我是憂心忡忡。」隔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立刻在記者會上回應,地方政府的「多做一點」,恐將成為台灣防疫的大破口。

讓中央與地方隔空互槓的起源,是 8 月 17 日,一位自美國返台的十多歲少年,在居家檢疫期間確診。由於這起個案自入境到確診皆未出現症狀,不符合「有症狀才採檢」的防疫原則,疫情指揮中心進一步追查後發現,執行採檢的彰化縣衛生局,早在 4 月起就基於「多做一點」的立場,主動篩檢無症狀居家檢疫者,至今篩檢數已逾 1 千 4 百件。

這起案例被「意外」揪出後,世界衛生組織(WHO),恰巧於 8 月 18 日表示,新冠病毒多透過 20 到 40 歲之間、且「不知道自己感染」的族群散布蔓延,WHO 建議藉人群監控,及時隔離無症狀感染者,避免疫情擴散。

超前部署?幫倒忙?「好意」淪為政治角力

彰化縣府「多做一點」,究竟是為防疫多加一道保險,還是可能平添疫情升溫風險,本應交由專家共同評斷。然而,疫情指揮中心得知此事後,立刻指示政風單位調查;國民黨據以認定彰化縣遭中央打壓,加碼喊出「14 執政縣市聯合普篩」。雙方過於激烈的反應,讓高度專業的防疫政策,變質為政治角力,失去理性討論空間。

台灣對新冠病毒的篩檢,應該做到什麼程度、需不需要「普篩」,在疫情高峰期間,一度是各界熱烈討論的話題;但 5 月疫情趨緩後,就鮮少有人質疑指揮中心的作法。直到 6 月 23 日,一名日本籍女大學生自台灣返國後確診新冠肺炎,接著又陸續發生幾起「境內輸出」案例,讓「擴大篩檢」的意見再次浮上枱面。

這裡必須釐清,所謂「擴大篩檢」,並非漫無目的地見人就篩、或是民眾想篩就篩,篩檢對象仍以自外國入境的人士為主。

葉彥伯指出,彰化縣會採取「精準篩檢」,是因村、里幹事致電關心居家檢疫者時,發現有人出現流鼻水等症狀,但當事人認為只是過敏,為避免認知落差造成漏放確診者,4 月起才依國際期刊研究的病毒量標準,詢問居家檢疫第 3 天者,有無意願接受採檢。7 月底因入境人數減少,且先前驗出的結果都是陰性,才改成居家檢疫第 10 天詢問採檢意願,並驗出無症狀確診者。

「台灣得盡快加強篩檢量,能驗就驗,若不趕快做,疫情恐怕就爆了。」感染科醫師、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也認為,台灣出現多起台灣輸出病例,反映國內社區帶病毒者的比率增加,政府目前只隔離、不檢驗的政策,找不出不明感染者。「每個輸出案例都用找不到來源結案,就代表台灣沒風險嗎?」他憂心地問。

 

來源:《今周刊》 第 1236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今周刊》


延伸閱讀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