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冠軍怕交棒上演《世間情》 意外熱翻銀行這生意

文●韓化宇

一場空前疫情,意外讓銀行的「家族信託」業務暴紅。

「最近 2、3 個月,(家族信託)電話詢問數比平常增加 4、5 倍。」國泰世華銀行綜合企畫管理處信託部經理陳美娟說。

其實,大型銀行開辦家族信託業務行之有年,例如深耕該業務的台新銀行,去年家族信託金額較前年暴增 7 倍。但今年疫情重創產業,讓許多「隱形冠軍」第一代思考交棒,加上正新、泰山、裕國等上市櫃公司,今年接二連三爆發家族內鬥,老闆們看在眼裡,深怕一生打拚竟換來家族內鬥。遠因加近因,讓家族信託變成銀行熱門業務。

防身後爭產、經營權外流

家族信託是什麼?簡言之,就是財產所有人(如公司創辦人、董事長等)將財產權移轉給銀行,銀行依財產所有人與銀行訂下的契約管理這筆財產,並支付給家人、子女等。信託的財產,包括公司股權、不動產、現金、保險金等。

家族信託重要性,在於公司的開創者離世後,若沒將財產移交給銀行保管,又沒有妥善分配給子女,便容易爆發家族紛爭,更有可能發生股權外流,造成經營權被他人奪去的憾事。

資誠稅務諮詢顧問公司董事鄭策允表示,今年多起公司經營權之爭,皆因家族上一代逝世後,子女各擁股權、各據山頭,且人人都想掌控公司,家族因此陷入內戰。

這反映出,老一輩企業家並未認識到,建立完善的傳承機制,如建立家族辦公室、家族憲章或將財產交付信託等,是家族事業世代永續的關鍵。

家族信託在西方國家,已是相當成熟的傳承機制,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財富傳承 160 年的美國洛克斐勒家族。台灣這 1、2 年開始熱絡,信託公會秘書長呂蕙容分析,有 3 大主因:

首先,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台商,到了交棒的年紀;其次,共同申報準則(CRS)、免稅天堂《經濟實質法》等反避稅、反洗錢措施相繼實施,促使台商將海外盈餘移回台灣,而為了節稅,故提早將股權贈與給子女,同時交付信託。

最後,今年疫情肆虐,不少台商事業大受打擊,因而萌生退意,將股權信託後,退休安養餘年。

隱形冠軍家族,需求最旺

陳美娟表示,仍在快速成長階段的公司,董事長還想奮戰好幾年;處於夕陽產業的公司,董事長退休時,會乾脆把公司收掉。因此,穩定經營的公司,特別是隱形冠軍,是家族信託需求最旺盛的族群。

不過,若公司股權太過分散,例如兄弟姊妹太多,家族不易取得共識,信託便有難度。

有意思的是,銀行負責家族信託業務的人員,其接觸的案例,都是一齣齣真實版的《世間情》戲碼。

其中一個真實案例,即一名企業家有兩名兒子,長子沉穩上進,次子卻遊手好閒。他規畫讓長子接班,卻陷入兩難:將所有股權贈與長子,對次子不公;但將部分股權給次子,又擔心他會為了享受,把股權賣給其他家族成員。股權流落到家族旁系,且持股超過長子,就可能出手搶經營權,讓規畫好的接班計畫付之東流。

因此,他今年將股權交付信託,兩名兒子皆為受益人,每年可領取股利,也可行使股東投票權,惟股權由銀行保管,誰也不能更動。這個契約,一簽就是 30 年,等於未來 30 年內,皆免於兄弟鬩牆的風險。

另一個真實案例,則是一名離婚的女性企業家,為了防止死後前夫爭產,將財產都交付銀行信託,約定身後由兒子為受益人。後來,這名企業家驟逝,果如之前所料,早沒聯繫的前夫突然現身爭產,但因財產已經信託給銀行,前夫的爭產官司屢戰屢敗,兒子成功保住了她的財富。

上述兩個案例,點出了家族信託一大重要功能:防火牆。

台北富邦銀行資深副總經理陳弘儒說,上一代貿然將財產轉移給涉世未深的子女,覬覦其財產的人,便會主動接近大獻殷勤。家族信託是在子女跟不肖人士間,建構一堵牆,事先約定等子女年歲漸增成熟後,才可自由使用上一代的財產。

談成一個案子,最少跟半年

銀行要完成一筆家族信託案件,並非易事,銀行人員必須先取得董事長信任,還要跟著家族一同開會達成共識,完成一個案件,少則半年時間,多則 2、3 年。

台新銀行信託部資深協理陳欣珮指出,董事長們見多識廣,還有私人律師、會計師坐鎮,「如果你專業程度不夠,馬上被看破手腳!」各銀行做家族信託的人員,都是身經百戰的資深老鳥。

她曾遇過一個案例,一名董事長說要談員工持股信託,結果一碰面,對方劈頭就問:「什麼是特留分?贈與稅的稅率多少?」通過考驗後,董事長才坦言,他是要談家族信託。

近年多家上市櫃公司爆發家族內鬥,兄弟為財決裂,更是人間悲劇。正如默克藥廠董事長哈弗坎(Frank Stangenberg-Haverkamp)名言:「家族間鬥爭結果,將全部是輸家,沒有贏家。」而善用家族信託,可避免子女爭產,將家族開疆闢土的創業精神,發揚光大,永續傳承下去。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715 期。

來源:《商業周刊》 1715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