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本土智慧機械雲平台上線

撰文/黃淑芬

智慧製造風潮席捲全球,但工廠設備要變身智慧機台,動輒花費數百、甚至數千萬元,高昂的成本對中小企業是一大挑戰。在經濟部領軍下,工研院與產業界、法人研究機構攜手合作打造「智慧機械雲平台」,要做製造業的 APP Store,讓設備智慧化就像安裝手機 APP 一樣,帶動產業輕鬆升級。

智慧製造大勢所趨,進入後疫情時代,面對供應鏈重組和少量多樣的生產需求,全球產業開始朝自動化、在地生產的方向布局,數位轉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對於缺乏升級技術與跨域整合能量的中小企業來說,數位轉型始終存在著一道跨不過去的門檻。

為協助國內製造業叩關智慧化大門,在經濟部支持下,2019 年工研院攜手資策會、精機中心、金工中心等法人研發機構,共同推出「智慧機械雲平台」,建立標準化終端軟硬體、應用服務開發工具以及營運平台,協助企業邁向數位轉型階段,未來從接單、排程到生產的過程中,隨時隨地有一朵雲,可滿足製造業少量多樣、大量客製化等需求,讓整體供應鏈能力獲得提升。

智慧機械雲 加速數位轉型進程

智慧機械雲平台去年先以工具機產業為案例,進行先期開發,今年則更進一步涵蓋工具機、紡織、印刷電路板、塑膠射出、金屬成型等五大產業應用與開發案例,大大提高智慧機械雲平台實用性,加速產業數位轉型進程。

工研院智慧機械科技中心組長羅佐良指出,以往各廠的工業電腦(Industrial PC;IPC)或智慧機上盒(SMB)的作業系統不同,APP 無法互通,若想增加一個新的 APP,還得委託系統整合商協助安裝。

「智慧機械雲訂好統一通訊標準,不僅 APP 在各作業平台上都能相容互通,系統還能直接連線,一鍵即可上線進入雲端 APP Store 下載 APP,就跟用智慧型手機一樣簡單,」羅佐良進一步解釋,系統進入平台後,能直接瀏覽軟體介紹,自行下載安裝、維護更新。今年底前將有 98 個由工研院、資策會、精機中心及金屬中心開發的各式軟體陸續上架。

「隨著使用人數擴增,未來智慧機械雲上的 APP 會愈來愈多,」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表示,智慧機械雲參考百貨公司專櫃概念發展「店中店」,將介面依產業和應用類別、軟體功能、開發者等項目分門別類,讓機械、工具機、金屬加工、電子、射出機、紡織等業者,更方便到各專區下載所需軟體。

工研院智慧機械科技中心執行長陳來勝則指出,工研院已備妥開發平台跟工具庫,提供給學界專家或業界廠商開發並上傳相關軟體,開拓智慧機械能量。目前開發標準與審查機制已進入測試階段,預計年底前,即可開放給廠商使用。

工研院攜手法人單位,共同推出第一個智慧製造的公有雲「智慧機械雲平台」,並與機械公會電電公會策略結盟,將協助會員廠商導入機械雲,擴展數位轉型版圖,讓臺灣產業轉型走得更長遠。
工研院攜手法人單位,共同推出第一個智慧製造的公有雲「智慧機械雲平台」,並與機械公會電電公會策略結盟,將協助會員廠商導入機械雲,擴展數位轉型版圖,讓臺灣產業轉型走得更長遠。
機械、資通訊強強聯手 提升製造業競爭力

為擴散「智慧機械雲」能量,號召更多中小企業參與,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以下簡稱機械公會)、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以下簡稱電電公會)策略結盟,協助兩公會近 6,000 家會員廠商導入機械雲,擴展數位轉型版圖,讓臺灣產業轉型之路走得更穩。

機械公會理事長柯拔希認為,機械公會與政府聯手推動「工業 4.0」分為 3 個階段,短期主打智慧機上盒,讓機械具備聯網、數據蒐集、可視化等智慧功能;中期推動感測器與機械雲平台,與資通訊產業合作,擴增 APP 種類與數量,供廠商依需求下載,未來商機無限;長期則要運用 AI 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協助廠商邁向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目標。

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也表示,將以協助機械公會會員廠商導入平台應用,加速機械雲平台產業化為主要方向。電電公會會員可為機械設備上的智慧機上盒加值,強化智慧功能應用模組;機械設備業者則可透過智慧機械雲,將設備所需智慧化功能與服務軟體藉由機械雲來提供服務,讓眾多中小企業設備業者也能快速智慧化,爭取更大商機。

臺灣機械設備與製造業多為中小企業,且以外銷為主,往往面臨系統整合、軟體開發能量不足的問題。未來透過公版智慧雲端平台,建構雲端服務生態,共享軟體服務,避免重複開發,同時提供客戶多元應用及優質服務,可望提升臺灣廠商國際競爭力。

臺灣機械業自 2017 年躍升兆元產業後,每年都有約千億元的成長。儘管今年受到疫情影響,預計在機械雲和產業策略結盟的推波助瀾下,可加速國內產業數位轉型腳步,朝 2 兆元產值的目標邁進。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44 期 2020 年 9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