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怡如
根據工研院「2030 技術策略與藍圖」對未來智慧生活的勾勒,未來將是一個萬物聯網、AI 人工智慧驅動的世界,生活周遭充滿各式各樣、更聰明也更便利的智慧裝置與服務。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也提出新微笑曲線,認為臺灣應以資通訊科技優勢打造幸福生活,為世界做出更多貢獻。
「未來,智慧生活空間是一個明顯的大趨勢!」工研院總營運長余孝先為「智慧生活」議程引言時表示,在生活周遭存在著許多「空間」,包含個人、交通工具、住宅、城市,在萬物聯網的時代,這些空間也將紛紛質變進化,透過感測器收集多元資訊,做出綜合判斷,讓生活更加便利智慧。
在這樣的基礎下,未來一方面是由需求帶動科技,以更聰明的服務滿足生活所需(Unmet Need);另一方面則是科技引領需求,導引出更多目前仍未知的創新應用(Unknown Need)。
聚焦三大智慧生活空間
在廣泛的智慧生活範疇裡,工研院瞄準個人空間、移動空間和工作空間,聚焦 3 個次領域,分別是「個人化裝置與服務」、「自主移動系統」以及「智慧產業及服務」。
在個人化裝置與服務中,除了現在常見的智慧手環、智慧手表外,未來感測器能蒐集的資訊將更加多元,個人化裝置也更多樣,像是外骨骼機器裝、智慧義肢、智慧眼鏡、智慧服飾、智慧假牙等;再加上 AI 的深度學習能力,催生更聰明的智慧裝置,達到資訊交換、意圖理解、資訊建議,「簡單來說,就是個人能感知世界,世界能夠感知個人,」余孝先說。
而自主移動系統,包括人和物的運送。自駕車外,還有無人載具的物流服務。余孝先指出,自主移動系統的研發除了讓車子自駕,更要探討自駕車上路後,城市空間的重構改變,比如未來自駕車可以自行開到遠地或郊區停車,「未來都市中心就不需要這麼多停車位跟道路面積。」
未來的智慧產業及服務,就是透過科技改變企業的運作方式與效率。比如透過 AI 擷取資料分析,提出決策建議;或是智慧商店,減輕零售業的人力負擔,並降低開店門檻;又或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產銷智慧化,預測購買需求,精準生產、備貨,減少浪費。
展望未來,「科技的創新將打造新的生活方式,生活以人的體驗為本,企業以事的效率為本,共同迎向 2030 智慧生活,」余孝先說。
跨域整合 新微笑曲線登場
「智慧生活」產業講師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以「王道」精神開場。他指出,所謂王道,包含「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三大核心信念。過去大家多只注重「有形、直接、現在」的顯性價值,但現今更要重視「無形、間接、未來」的隱性價值,從 6 面向看待事物的總價值,著眼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平衡,才能讓企業長青。
1992 年,施振榮率先提出「微笑曲線」,28 年後,施振榮再次提出「新微笑曲線」。和過去的 2D 微笑曲線不同,新微笑曲線共有 3 條產業線在 3D 座標軸上交疊,涵蓋資通訊、AI 智慧醫療和醫療照護三大領域。「臺灣有強大資通訊產業和一流的醫療人才,透過跨領域整合,臺灣就有機會追求世界第一!」
施振榮也指出,曲線左側是資通訊和醫療的共享研發;中間弧線,則以資通訊為平台,在世界推行臺灣醫療的 Know-how;曲線右側,則是醫護人員透過 AI 平台,帶給病友好的體驗照護。因此左側是共享經濟,右側是體驗經濟,「新微笑曲線就是以現有資源共享為始,以用戶的體驗為終。」
在微笑曲線中,「過去我們都是由左(智財)想右(品牌服務),但未來我們要由右引左。」施振榮表示,未來臺灣不能只為知名品牌代工,而是要著眼用戶體驗、共享價值,進而翻轉思惟,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他也看好智慧城鄉的發展,透過地方政府積極建設、為民服務,打造具當地特色的智慧優質生活,「以內需帶動外銷,成為國際創新應用的示範場域,」施振榮說。
過去矽谷是「創新」的代名詞,施振榮也提出,臺灣應以智慧科技打造幸福生活,讓臺灣成為世界的「創新矽島」(Si-nnovation),以及「東方矽文明」(Si-vilization)的發祥地,瞄準自建雲、智慧物聯(AIoT)、智慧醫療等關鍵平台,為世界的優質生活做出更多貢獻。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47 期 2020 年 12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