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生醫與醫材產業前景可期

撰文/陳怡如、張玉圓

新冠疫情是 2020 年最大的黑天鵝,生醫產業呈現藥品與醫材不同調的市況。然由於疫苗與新興療法逐步到位,加上疫情、高齡照護需求推升,未來 3 年全球藥品與醫材市場仍具備高成長動能。

受新冠疫情影響,醫院門診數、處方數下降,國際處方藥品市場 2020 年成長趨緩,工研院估計,2020 年處方藥市場規模 8,991 億美元,僅成長 3.1%。一旦疫苗開發完成,仍有機會回升,預估 2021 至 2026 年,全球處方藥品市場年複合成長率可恢復到 7.2% 左右,處方藥市場產值可望上看 1.36 兆美元。

新興科技加持下,2020 年新藥產品線的研發數量,有機會超越 2019 年。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經理游佩芬指出,過去 10 年愈來愈多小廠加入競爭,近年來只有 1、2 個開發藥品的小型公司占總產品線數的 19%,前 25 大藥廠只占 9.4%,呈現百花齊放的榮景。

綜觀 2020 年生醫市場,游佩芬提出三大趨勢:首先,數位化工具成為生醫產業的加速引擎,應用 AI 於老藥新用或新藥開發,都有亮眼成果;其次,在腫瘤精準治療上,免疫治療仍是重點;第三,再生醫療興起,下世代的細胞治療產品,降低免疫排斥反應與即用型產品會是趨勢。他建議,臺灣應趁此強化與美、歐、日的技術合作,尤其在新興的醫療技術上,提升創新開發的能力與國際通路的能見度。

醫材產業方面,疫情爆發帶動全球醫材結構轉變及相關醫材需求。研調機構 BMI Research 預估,2020 年全球醫材市場規模達 4,200 億美元,較去年成長 4%,預估到 2022 年可成長到 4,753 億美元,平均年複合成長率約 5.6%。受惠防疫商機,臺灣 2020 年醫材市場去年也有 4.5% 的成長,產值達新臺幣 1,230 億元,體溫計、個人防護產品(口罩、防護衣)、檢測試劑、醫用導管等,需求均大增。

展望 2021 年,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林怡欣看好全球醫材產業景氣,包括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大陸等主要國家的每人醫療支出持續上升,最大動能除疫情外,還有高齡照護、預防醫療、智慧健康等需求。預估 2021 年,臺灣醫材產值成長可望在 5.2% 至 6.1% 間;對優質平價醫材需求日增的東協、南亞等新興市場,是醫材業者拓銷的新重點。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47 期 2020 年 12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