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李源德:善用科技實現人本照護
撰文/陳怡如
不管政經局勢如何改變,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就是「老」!工研院「2030 技術策略與藍圖」中,「健康樂活」領域鏈結臺灣資通訊及醫療產業優勢,跨域共創智慧醫療及健康照護。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李源德也認為,臺灣醫療可循電子業成功模式,加速生醫產業發展,後發先至。
根據聯合國統計,2030 年全球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成長到 10 億人,占總人口數 12%。目光拉回臺灣,2025 年臺灣超過 65 歲的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 20%,至 2060 年更將達到 40%。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很難有國家能夠支撐,「所以第一個觀念,就是要打破 65 歲不是老年人,而是邁向健康樂活的起點,」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為「健康樂活」議程引言表示。
創造無縫接軌的全人照護
如此一來,臺灣醫療產業的發展就會進入另一個走向。工研院引用疾病預防三段五級概念,將健康樂活以疾病發生前、中、後 5 個階段,歸納為「智慧醫療」和「健康照護」兩大次領域,導入資通訊(ICT)科技,「最終目標就是用科技打造無縫接軌的全人照護,」彭裕民說。
在智慧醫療次領域中,透過 ICT 科技建構新興的智慧診療服務系統。像是工研院研發智慧化手持超音波影像系統,大小跟手機一樣,醫師可隨時執行檢查,目標成為醫師第二個聽診器。還有貼片式超音波心血管參數感測裝置,以穿戴式貼片及低功耗設計,長時間監測心血管資料。「如果臺灣的 ICT 產業可以打全球戰,醫療照護系統也可以,這是很大的機會,」彭裕民說。
在健康照護次領域中,則能運用 ICT 科技建構虛實整合的健康服務系統,「重點是場域驗證,」彭裕民表示,工研院以產研共創方式組成「智慧長照大聯盟」,把長照機構、醫療資源、科技產業、運動健身業者、壽險、建設公司、保全業與學術機構等,跨域整合在一起,打造長照新模式的驗證體系。
同時也在光復院區設置「銀髮聚寶盆」驗證場域,提出多個跨領域整合的行動樂活方案,並和臺灣最大的照護機構―退輔會榮家、榮院合作,攜手驗證和蒐集智慧長照的服務與數據,「長照模式可以變成場域,所有跨領域技術整合成系統後,就能由臺灣輸出到世界。」
善用 AI 翻轉未來醫療
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同時也是工研院院士李源德指出,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健康老齡」(Healthy Aging),核心概念就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適應社會良好。要達到未來的醫療世界,他看好啟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 AI 人工智慧,「透過 AI 的深度學習,分析所有臨床資料,做多層次的思考,不像傳統電腦 Input(輸入)數據,Output(輸出)結果而已。」
過去臨床醫師必須根據個人的經驗、智識及人文思考,為病人做診斷,未來藉由 AI 的深度學習,可強化一般醫師的診療力道,有機會把一般醫師變成專科醫師,因此醫師未來的訓練方式可能也有所不同。
李源德指出,目前 AI 在醫學應用已有實例,像是透過 AI 協助臨床醫師進行早期疾病診斷,利用大數據資料,更可改善醫療品質及醫療照護。或是遠距醫療及行動式健康照護(mHealth),也就是在病患身上貼上感測貼片,遠距收集每日的血壓、體溫、心跳、血氧等數據,以 AI 分析資料的變化趨勢,幫助心血管疾病的管理,「不只看不正常的資料,即使是正常數據,也都有很大的臨床意義。」
AI 雖然可以為人類帶來很多改變,但李源德也提醒,「醫療不只有結果,醫療照護過程涵蓋人文、倫理、法律及安全,更不可忽視。」臺灣既有的產業優勢,包括良好的製程管理能力,資通產業結構完整且發達,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電子通訊、精密機械、醫療器材與醫療人才充沛。如果醫療也能循臺灣成功的電子產業模式,可加速生醫產業的發展,後發先至。
「健康老齡是美好生命的重軸,」李源德點出,想要達到這樣的願景,就要善用人工智慧、機器人、物聯網,實現鉅細靡遺、無遠弗屆的人本照護,讓所有人都能樂活邁向健康老齡。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47 期 2020 年 12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