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將自行生產大部分晶片 彭博作家:台積電反倒可鬆口氣

英特爾 (INTC-US) 新執行長 Pat Gelsinger 周四 (21 日) 宣布,2023 年之前大部分晶片仍將自行生產,令本來預期會委外給台積電 (2330-TW) 或三星代工的投資人大感意外。彭博專欄作家高燦鳴 (Tim Culpan) 表示,雖然英特爾是可靠的客戶,但需求不穩定,台積電反而可以鬆一口氣,不必費心思砸錢建廠擠出更多產能。

Gelsinger 的發言不只沖淡了英特爾追隨對手超微 (AMD-US) 捨棄晶片生產、節省所有興建和營運工廠成本的可能性,他甚至承諾會更努力追求高階製程,不會把這些工作交給代工廠。

Gelsinger 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說:「我們努力縮小與外部晶圓廠的差距,並保持領先地位。縮小差距不是我們有興趣的事,重要的是在技術方面恢復無人可質疑的地位。」

對於英特爾選擇堅持下去,高燦鳴說,台積電反而少了一個重擔,不必為另一個大客戶擠出更多產能。

台積電今年規劃 280 億美元資本支出,為地表上最先進技術備妥產能。相較之下,英特爾近年在製程方面落後,不再堅持設計和生產一手包辦,看起來是個合理的決定。

高燦鳴指出,接到英特爾訂單,表面上看來對台積電是短期利多,但這些訂單最好可以維持數年穩定。產能規劃和投資是長達數年的過程,如果搞砸,代價將很可觀。生產的大部分成本是工廠和設備的折舊費用——某些機台可能一台就要價 1.5 億美元,放任閒置等於在燒錢。

若要滿足英特爾的要求,台積電需要大幅提高支出,才能替 PC 和伺服器創造產能,但這些在晶片產業占了一大部分的產品,市場需求卻不穩定。

高燦鳴說,台積電因為超微和輝達 (NVDA-US) 兩大客戶,已經在 PC 和伺服器業務擁有高度曝險,提高比重將加重因需求起伏衍生的負擔,也就是賠錢。從英特爾近年的營收成長來看,可能無法成為台積電最可靠的客戶。

英特爾若把晶片外包給台積電生產,還會提高監管風險。高燦鳴說,台積電的實力已經引來歐洲主管機關關切,擔心台積電的主導地位會引發反托辣斯風險,英特爾若將向台積電下單,只會升高這層疑慮。

高燦鳴說,Gelsinger 擘劃的策略,可能更符合台積電的利益,台積電晶圓廠可能獲得更多訂單,但不必為了滿足先進製程,而承受提高支出的負擔。英特爾的投資人或許對晶片生產策略失望,但台積電的投資人應該感到開心。

(本文不開放合作媒體轉載)


延伸閱讀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