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劉峻誠:追尋內心的聲音

耐能智慧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圖: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耐能智慧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圖: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口述/耐能智慧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 整理/陳怡如

創立短短五年,接連獲得阿里巴巴、高通、紅杉資本、李嘉誠等知名創投青睞,更被美國電子工程專業雜誌 EE Times 評為「世界十大 Al 晶片」,這是瞄準終端 AI 的新創公司耐能(Kneron)寫下的成績。工研院特別邀請耐能智慧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分享他的創業心法,以及對 AI 前景的看法。

我以前念書時就接觸到人工智慧(AI),對這塊領域很有興趣,當年在高通任職時也曾跟主管提議,「把 AI 帶到終端」,但始終不被重視。後來我在 2015 年創業,當時 AI 非常冷門,大家開玩笑:做 AI 會「找不到女友的」,但在美國做半導體也找不到女友,所以做 AI 加半導體就是「找不到女友」的平方。現在卻因為當時的大膽嘗試,沒有做「Me, too」,才造就了今天的我們。

耐能第一個客戶是世界最大的空調公司―格力電器。家電對成本的要求非常嚴格,無法安裝昂貴晶片,更要能省電。由於這項殘酷的市場條件,耐能晶片一直以來最大的競爭力,就是低成本和低功耗。我們是世界上非常少數用電池就跑得動的 AI 晶片,有個智慧門鎖使用 3D 的 AI 引擎,採用我們的晶片可以一整年不用換電池,因為低成本和低功耗,讓我們迅速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很多人說耐能是樂高公司,是因為我們的 AI 晶片架構,就像一個樂高積木的模組。即使是數一數二的晶片大廠,對應不同產品也都要採用不同等級的晶片,但耐能可以用同一款晶片,同時支援語音辨識、影像辨識、2D 和 3D 的 AI,讓我們可以打入家電、汽車、安控、消費電子、智慧水表、智慧門鎖等不同市場;這也與耐能創立的願景一致:將 AI 帶到每個人的生活裡。

耐能用同一款晶片即可同時支援語音辨識、影像辨識、2D 和 3D 的 AI,不僅助攻不同市場,也實現「將 AI 帶到每個人的生活裡」的願景。(耐能提供)
耐能用同一款晶片即可同時支援語音辨識、影像辨識、2D 和 3D 的 AI,不僅助攻不同市場,也實現「將 AI 帶到每個人的生活裡」的願景。(耐能提供)
打造開放平台 讓 AI 像下載 APP 一樣簡單

後來我們開始暢想:如果把這些設備全連在一起,讓它們互相溝通、連結,就能創造一個更有趣、更多元的 Edge AI 生態系統。所以我們做了一個硬體「AI Dongle」,它的外型就像一般隨身碟,只要使用者的設備上有 USB 插槽即可使用。裡面裝載可程式化的 AI 晶片,當使用者下載不同的 AI 應用,晶片就能切換不同功能。例如插在電腦裡,透過語音識別,只要使用者一講話,電腦就會開始打字;裝在汽車上,就可以變成智慧駕駛輔助系統;回到家裝在嬰兒床旁邊,藉由影像識別,只要小孩踢被子,就會發出警示音。

事實上,AI 能開發的應用太多,因此我們在 2020 年 7 月發布了名叫「KNEO」的開放平台,就像手機的 APP Store 一樣,任何人都可以開發 AI 應用上傳,讓使用者下載,目前已吸引三萬多名開發者。這個平台也整合區塊鏈,可保障終端 AI 的安全跟隱私,將個人數據轉換為自己擁有的數位資產。

插上 USB 裝置立即變智慧

這項技術跟現在的 AI 差異非常大。現在的 AI 是所有設備都連到雲,如 Google 或 Facebook,由他們來定義 AI 功能,比如要做語音或影像識別,都由這些雲公司決定,雲端也會知道你的所有數據。

但我們希望 AI 能做到更加平台化、扁平化、自由化,就像過去蘋果首創 APP Store,將手機應用個人化,未來 AI 應用將不再受大廠限制,使用者也不需要把設備全都換成具有 AI 功能的裝置,只要有 USB 插槽,就可以即插即升級。這些都是很大膽的突破。

耐能也致力於讓 AI 普及化,即使是一個完全不會寫程式的小孩,只要下載一個應用,就可以馬上開始玩 AI。我還寫了很多與 AI 學習相關的書籍,也到學校舉辦 AI 營隊,因為我認為要推廣 AI 生態系統,就要讓大家從小開始玩。

這些事情雖不會賺錢,但對我來說,就是「莫忘初衷」。我真正想做的不是創業,而是想要創造一個產業跟一個世代。我在 2003 年離開臺灣,當時臺灣欣欣向榮,現在回來,卻發覺大家都不敢作夢,也不敢做偉大有影響力的事情,反而比較喜歡小確幸。我想把這個熱忱找回來,也想讓家鄉接觸當我們在海外學到的最新知識。

AI Dongle 的外型就像一般隨身碟,只要使用者的設備上有 USB 插槽即可使用,當使用者下載不同的 AI 應用,晶片就能切換不同功能。(耐能提供)
AI Dongle 的外型就像一般隨身碟,只要使用者的設備上有 USB 插槽即可使用,當使用者下載不同的 AI 應用,晶片就能切換不同功能。(耐能提供)
創業看到商場險惡 也看到美好人性

人生的每個經驗都會教你一些事,過去我在大公司學到很多,做事非常有章法、仔細跟嚴謹,是一個很好的歷程。但在大公司待久了,會覺得自己好像死了。像有人覺得,人生到 30 歲就死了,因為 30 歲後人生一成不變。在大公司前五年你會學到很多,可是後來你的生活會變得像小螺絲釘,我在大公司得到了該有的養分,跳出來以後,看到的是一個更開闊的世界,有很多沒看過的獨特風景。

創業不僅打破了我在大公司的框架,也讓我看到商場的險惡。我本身不是商業高手,跟大家一樣是工程師出身,工程人的想法真的比較簡單,一直以為一加一一定等於二,可是在商場上,會改變你對人性的看法。我曾經被合作方騙,也曾借一口氣貸款 350 萬美金,因為還不起,公司一度瀕臨破產…… 在我最艱苦的時期,員工走到只剩兩個人,當我打電話給以前的同學和同事,卻有人馬上辭職過來幫忙,讓我對人性燃起正向期待。

所以商場再怎麼多變,還是該回歸本質。對耐能來講,我們很注重兩個「品」,一是「產品」,二是「人品」。對我來講,耐能的核心競爭力是文化,一個公司的決策可以錯誤,產品可以失敗,之後再修正就好,但那個為了目標,永遠不放棄的死拼精神,及一起撐過低潮的夥伴是永遠沒法替代的。現在的我,雖然看盡了世界的不完美,還是會以正能量努力去改變。

站在第一線 真實感受子彈飛過

我把自己定位成「創作者」,創作者真正開心的是,追尋心中的聲音,不管別人讚賞也好、嘲笑也好,只要你真心喜歡做這件事,這個聲音就是你值得探索的方向。

我剛創業第一年,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AR/VR)非常火熱,很多投資方都希望我們轉換方向。耐能那時很窮,我甚至有一段時間沒有領薪水,所幸當時我仍遵循內心的聲音,果斷拒絕,耐能才有如今的碩果。很多成功的經歷,就是在走一條大家看不懂或非常冷門的路,如果這條路大家都看得懂,就代表此路非常簡單平凡,所以你要懂得順從自己的心。

創業真的很苦,到現在我每天都只睡四個小時,我們在美國、臺灣和中國大陸都有團隊,所以耐能很有名的特色就是 24 小時不間斷的開發。當時為了趕案子,很多同事常常睡在公司,肚子餓了,凌晨四點鐘叫披薩,大家都站著吃,吃完再回去打拼。雖然很累,但大家臉上都是笑容。有時候很辛苦的一件事,但做起來很有成果,就會感到非常滿足。

直到現在,我仍然讓自己站在第一線,培養敏銳度。我會去看技術,也會去跑客戶,甚至跟工廠工人一起吃、一起住。我認為,決策者只有站在最前線,才可實際體驗子彈飛過的感受,才會知道那有多痛苦。

打破框架 不侷限自我也不怕挑戰

創業者要認清:你不是技術人員,也不是業務人員,更不是 CEO,你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人。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有開放的心胸,盡可能學習,減少自己的盲點跟框架。這個公司有很多好友和同事加入,還有很多前輩投資,公司倒了我就沒朋友了,所以我承擔很多責任,每天兢兢業業,只要踏實地做,對得起自己的心,回家可以睡得著,不管遇到什麼意料之外的事,一定有辦法可以渡過。

商場的起伏之所以有趣,就是因為勝者和敗者沒有絕對。當年 Google 創立時,差點賣給 Yahoo,當時 Yahoo 多大,但 Google 最後還是選擇自己成長茁壯;Facebook 崛起時,也有微軟跟 Google 稱霸市場,因此,我覺得不要自我設限,也不用懼怕大公司。

大公司有資源,但小公司有自由跟快速決策,不管在哪個世代,只要能抓住時代脈動,就有機會。如同其他晶片大廠現在做的事,我們 2015 年就在做了;我們有 AI 平台,但他們沒有,所以不要框住自己,也不要害怕挑戰。耐能的最終目標是公開上市,在此之前,我們不知道自己能跑多遠,但會一直努力奮戰,直到夢想實現。

耐能的旗艦芯片 KL520,具備低功耗、高效能的特色,舉凡被業界與學界大量採用的 CNN 模型,幾乎都可以支援,也能客製化支援少見的模型。(耐能提供)
耐能的旗艦芯片 KL520,具備低功耗、高效能的特色,舉凡被業界與學界大量採用的 CNN 模型,幾乎都可以支援,也能客製化支援少見的模型。(耐能提供)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49 期 2021 年 3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現為工研院發行之全院性對外出版品,刊物發行於1991年,目前每期發行數量約為6,000份;對象含括全國具研發單位的中小企業、立法委員、政府官員、媒體等。

延伸閱讀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