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藍玉屏:為國家度量衡把關

撰文/陳怡如

公尺、公斤、溫度、電流…… 這些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度量衡標準,全由國家度量衡標準實驗室把關,並由工研院負責執行。身為工研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副執行長,藍玉屏充滿了使命感,不僅站在國家標準的第一線,更常代表臺灣參與國際度量衡會議,向世界展現臺灣的量測實力。

2018 年,一場改變世界標準定義的國際度量衡大會,在法國凡爾賽登場。60 個會員國齊聚一堂,賦予公斤、安培、莫耳、溫度等四個國際單位更精準的定義,其中公斤標準更是自 1889 年以來首次改變。這歷史性的一刻,藍玉屏在現場親眼見證,「這是百年大事,當場目睹新的基本量定義通過,深感與有榮焉。」

不管是論斤秤兩、丈量長短或體積大小,生活中各種東西都和度量衡有關,甚至牽涉民生、產業的發展,從隨處可見的瓦斯表、油表,到半導體的奈米製程,甚至現在防疫正夯的體溫計量,全與計量標準有關,「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盤,我們要為全國標準把關,這是一種使命。」

藍玉屏從小就不愛背誦,大學念了物理系,對變幻莫測的光學開始產生興趣,從雷射光、相機光學到自然界中的星光,「同樣是光卻可以變化出不同東西。」研究所念光電,一畢業就進了肩負國家度量衡標準重任的工研院量測中心,從一開始負責雷射量測儀器的開發,到後來進了長度標準實驗室,最後擔任管理職,一待就是 32 年,並在這段期間取得光電博士學位。

還記得初入工研院,面對以前從未鑽研過的度量衡領域,藍玉屏從頭學起,成功建置臺灣第一台雷射塊規干涉儀,「這是長度標準追溯很重要的源頭系統,也是國際比對度量衡標準時一定會比對的項目。」藍玉屏也參與臺灣第一份在國際發表的平面顯示器產業標準,亮眼表現更讓她拿下 2006 年亞太計量組織優秀青年計量學家獎。並由於其在亞太區域組織計量技術推廣與合作的貢獻,於 2019 年獲頒技術貢獻獎。

化身國家代表 征戰大小國際場合
度量衡的重要性,不僅是國家基盤,更是世界共通的單位語言,需要定期比對、討論。藍玉屏常代表臺灣,征戰各種國際場合,每年出席 3 次以上的國際會議,「因為代表國家,所以參加會議都很戒慎恐懼,行前都會很努力準備報告。」

目前臺灣是亞太計量組織的正式會員,也以中華臺北的名義成為國際度量衡大會的準會員(Associate Member),在長度、光輻射和振動聲量等三個技術諮議委員會,具觀察員資格,「國際度量衡大會的會員以往都是聯合國成員,臺灣能加入非常不容易,這代表我們的實力被認可。」

她印象最深的一次,要屬 2015 年我國要申請成為長度技術諮議委員會的觀察員時,由她代表臺灣,向國際度量衡局局長、長度技術諮議委員會主席及會員們報告,「那次其實滿擔心的,像這種要爭取資格的場合,很怕中國打壓,」原先報告時間有 15 分鐘,莫名被壓縮到剩 5 分鐘,但她仍在時限內完成任務。中場休息時,歐美國家代表紛紛來致意,訝異臺灣實驗室能力這麼好,「那個榮譽感是很強的!真的有國家代表的感覺,非常有成就感。」

打破性別框架 特質比性別重要
笑言自己從小在男生宿舍長大,家裡四個手足,只有她一人是女生,婚後又生了兩個兒子,「我本身是很中性的!」對於性別差異一直沒有太大感受,有時反而會以不同觀點切入,「比如說,女性保障資格是否也是對女性能力的一種否定,其實要看一個人夠不夠資格,不是看性別才對。」

在藍玉屏的專業領域裡,女性或許是少數,但她從不覺得是弱勢。她曾擔任亞太計量組織的執行委員,在目前八個執行委員裡就有 3 位女性執委,占比近一半,「在專業組織裡,大家還是以技術實力來論高下。」

她認為,「特質」比「性別」更重要。男生可能有傳統認為是女性的特質,女性也可能有被認為是男性的特質,比如說,她親和力強,常能成為主管和員工之間的橋樑;做決策時,她比男生還要果斷,不喜歡拐彎抹角,凡事都會說得清楚明白。只要掌握自己的特質,就能打破性別的刻板框架。
科技研發需要不同特質的人才投入,才能有更多樣的觀點,女性也是其中的關鍵力量。像 AI 機器人是由男性為多的領域研發出來,可能就會以男性觀點進行 AI 訓練,產生刻板印象的產品,「比如說,家事機器人可能就會設計為女性的樣貌,所以科研領域,必須加入女性思維,才有更多元的角度。」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49 期 2021 年 3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