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集團 (2317-TW) 今 (30) 日舉行線上法說會,董事長劉揚偉對於今年首季營運及 ICT 產業發展,抱持審慎樂觀態度,並表示,今年若沒有疫情、缺料問題干擾,毛利率有機會達 7%,電動車市場起飛可望提前至 2023 年顯現。《鉅亨網》整理出本場法說會八大重點,讓讀者一文看完快速掌握重點。
首季營運及產業展望
劉揚偉表示,第一季開了好年,優於正常季節性表現,現階段來看,今年 ICT 產業發展審慎樂觀,對鴻海集團有利。
鴻海維持先前釋出的看法,四大產品均將季減,但以年對年來看,鴻海估四大產品都會成長,消費性電子產品、元件及其他產品估年增 15% 以上,雲端網路產品、電腦終端產品則會有 3-15% 之間的增幅。整體營收估季減 15% 以上,但年增率上看 15% 以上。
MIH 聯盟壯大
鴻海推動的 MIH 聯盟,截至 29 日,已有全球 47 個國家地區、共 1348 家企業夥伴加入,其中硬體平台 1171 家、占比 86.9%,軟體平台 143 家、占 9.9%。
據鴻海的電動車產品布局規畫進度,預計今年底將對外公布首款電動巴士及 2 款乘用車原型車,明年首季協助拜騰 M-Byte 量產、明年底首款電動巴士量產上市,2023 年與 Fisker 合作的 Project PEAR 量產,C 級距電動車也將量產上市。
打造首座電動車廠
劉揚偉透露,今年 6 月底前會決定在美國或墨西哥擇一地點設廠。至於資金規模方面,假設以月產 1 萬輛電動車來估算,大約需要投入 10 億美元。
劉揚偉進一步指出,製造電動車的最大障礙,第一個關鍵在於是否有足夠人力,可以承接客戶的需求,第二則是電池與原物料。因此,鴻海透過合作的方式,加速發展電動車的電機、電控、電池及軟體四大面向,最近也與日本電產合作,強化在馬達布局。
劉揚偉透露,目前在電池也與相關廠商合作,接下來 1-2 個月,會公布合作案;至於電控的 IC 以及軟體,也都有潛在合作對象,正在洽談中。
半導體布局
劉揚偉強調,鴻海在半導體領域具有垂直整合的能力,今年底高階封測廠將量產,在晶圓廠部分,除了持續提升日本夏普福山廠的效能外,正與其他晶圓代工廠談合作。
劉揚偉說,鴻海集團的優勢就是掌握出海口,另一項優勢就是集團在 CIS、碳化矽、IGBT 等特殊半導體製程,都有不錯的掌握。
區域製造規劃
關於中國產能布局,劉揚偉指出,去年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但中國管控得宜,生產環境相對穩定,因此,集團在中國生產比重反而升至 75% 以上,不過,長期趨勢來看,全球供應鏈仍朝區域製造發展,預期疫情緩和下來後,區域製造產能移轉會更加明顯。
劉揚偉指出,中國製造將進行轉型升級工業互聯及新基建項目,而其他地區包括印度、越南、美國、墨西哥等地區也會持續布局。
缺料影響
法人關注半導體缺料對鴻海集團的影響,劉揚偉表示,第 1 季前 2 月客戶缺料狀況不是很明顯,不過,現在逐漸看到變化,集團正審慎觀察中。
劉揚偉說明,客戶因為疫情而下的急單、追加量的訂單受影響程度較大,整體訂單受影響比重估僅在 10% 之內。
劉揚偉認為,缺料裝況估計要到明年才會舒緩,就鴻海本身來看,因為服務的對象都是全球產業前幾大客戶,因此整體缺料影響會比較小一點。
毛利率 7% 有機會達標
在零組件缺料漲價情況下,市場關注鴻海今年能否達到毛利率提升至 7% 的目標,劉揚偉認為,去年數位轉型已看到綜效,今年若沒有疫情、缺料問題影響下,毛利率有機會達 7%。如果要把毛利率拉升至 10%,就要靠數位轉型、提升垂直整合零組件營收,目前集團正在全力加強。
電動車市場提前起飛
劉揚偉分析,電動車若只是做純代工,毛利率不到 5%;做關鍵零組件可達 25-30%;做整車銷售如特斯拉毛利率約 20%,也有人做到 30%。因此,鴻海會專注發展零組件,整車生產則會跟策略夥伴合作,如此一來,毛利率是非常有可能做到 10%。
劉揚偉表示,原先預估 2024、2025 年電動車才會起飛,現在看來,有機會提前在 2023 年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