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央行搞分裂?一本書點出三個關鍵理由

《致富的特權:20 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4 月 6 日甫出版,隨即引發各界關注,此書內容正是由台灣央行前任和現任理事共同表態,質疑央行前總裁彭淮南過去 20 年的表現,而現任總裁楊金龍 9 日罕見發布公開信護航彭淮南。

可觀察到,這本書主要點出,部分民眾長期以來的質疑─有錢的央行和盈餘繳庫的隱藏損害、高房價問題,以及長期低利率改變台灣社會等。

此書作者中,吳聰敏為前央行理事,李怡庭和陳旭昇是現任理事,直指我國央行擁有「致富的特權」,更提到央行做「無本生意」的煉金術,而央行副總裁陳南光為此書撰寫推薦序,等於是罕見由央行理事聯手批判前總裁。

陳南光在序中直接點出此書重點在於,深入分析過去 20 年央行這些政策對台灣房價、產業生產力、經濟成長、財富分配等帶來的深遠影響,並進行制度上的改革,除了借助學界的力量,央行本身也應負起責任。

事實上,長期以來國內也有部分質疑聲浪,認為彭淮南的雙率政策造成炒房風氣、並低估新台幣價值,進而造成台灣低薪和高房價問題,甚至有聲音質疑,央行是為了當好國庫金雞母而干預匯市。

然而,楊金龍出面護航彭淮南,強調彭淮南是實際在場上打拚的人,重要的不是那些評論的人,也不是那些對勇於任事者何以受挫或如何改進指指點點的人,值得肯定的是實際在場上打拚,臉上沾滿塵土和汗血的人。

顯然,目前央行已有二種不同的聲音。從房價來看,此書認為台灣房價之所以如此高漲,與央行 20 年來一直維持低利率有關;然而,從央行的角度出發,利率並非是高房價唯一的原因,且央行一向強調,據實證研究抑制房價最有效的工具是稅率,利率並非抑制房價的主要工具。

觀察楊金龍的打房策略,央行接連二波均是祭出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並非以升息處理炒房問題。

不僅如此,台灣利率還須緊貼著國際主要央行的動態,尤其美國,美國在 2008 年金融海嘯後連續祭出量化寬鬆 (QE),面對這波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更是採取直升機撒錢穩住全球金融市場,不僅美國營造超寬鬆環境,部分歐元區國家、日本等國甚至早已採行負利率。

因此,彭淮南早幾年前已直指,台灣就像一艘小船,當歐美兩艘航空母艦經過,就會受到影響,央行要做的事情是讓小船穩住,亦即央行利率政策必須對國內外情勢通盤性的考量。

另一方面,央行匯率政策一向受各界討論,正反聲浪皆有,彭淮南過往時常強調,匯率是兩面刃,亦即顧及出口廠商卻會提高進口品的價格,的確處於兩難。

而央行連續 12 年繳庫達 1800 億元,但今年預算繳庫盈餘 1650.22 億元,恐將是近 13 年來首度低於 1800 億元,此現象對於接下來國內經濟結構問題,例如民眾討論的長期低薪、低實質購買力等能否逆勢有所提升,也有待觀察。

彭淮南自 1998 年 2 月 25 日上任央行總裁一職,立即要面對金融巨鱷索羅斯狙擊的亞洲金融風暴,至 2018 年 2 月 25 日退休前,歷經科技泡沫、921 震災、2006 年本土金融危機以及 2008 年的全球金融海嘯等,其實,台灣相對其他國家受到的衝擊均相對小,統計彭淮南在任 1998 年到 2017 年間,平均經濟成長率 (GDP) 達 3.84%,高於全球的 2.80%。

整體來看,央行的利率、匯率政策實則都是兩難,做為國家主要機構之一,央行繳庫是義務,同時要應付國際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動向,並考量雙率如何極大化人民福祉,箇中難處只有在位者明白,也難怪楊金龍直指,「實際在場上打拚的人的地位,永遠不應與那些冷眼旁觀而不須承擔成敗的人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