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缺水、缺電三面夾擊GDP恐下滑?市場對出口仍有信心

缺水、缺電再加上近期疫情爆發,讓台灣面臨重大威脅,市場認為,彭博報導,這些困境可能導致經濟成長脫軌,並留下疤痕,但對出口與投資人仍保持信心。

隨著疫情進入社區感染,台灣過去五天出現 1226 例新確診案例,並於周三 (19 日) 宣布全國進入第三級警戒,各級中小學、大學全部停課,並限制社交聚會和關閉許多公共設施。

若疫情持續惡化宣布全面封鎖,零售業受到的痛苦將擴散至出口端。再加上缺水限制水力發電廠的運作能力,並影響供電,全球的半導體製造端也正浮現隱憂。

ING Bank 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Iris Pang 表示,台灣近期經濟將受到打擊,經濟成長將留下傷痕。電力短缺意味著將拖慢生產線製造速度,晶片短缺的壓力更大。

Pang 認為,今年台灣經濟成長下調與否將視封鎖政策持續的時間。受惠於工廠產出和出口快速成長,台灣第一季 GDP 以 8.16% 的驚人速度成長,政府此前預計全年將成長 4.64%。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若疫情能在 6 月 30 日前結束,對 GDP 成長的衝擊可能低至 0.16 個百分點,但倘若蔓延至第三季,則可能高達 0.53 個百分點。

由於乾旱尚未緩解,政府周三宣布新限水措施新限制。缺水也導致水力發電廠發電受限,在興達港電廠發生事故後更暴露缺水、缺電的窘境。經濟部長王美花示警,由於今年 5 、6 月傳統的梅雨季可能不會帶來太多水氣,旱象不太可能緩解。

華南證券債券交易員 Sam Chang 表示,嚴重缺水為罕見現象,且難以預測。儘管目前市場對該問題討論不多,但這將無疑引發債券市場的恐慌。

不過,星展集團 (DBS Group) 則維持全年 GDP 成長 5% 的預期, 經濟學家 Ma Tieying 表示,零售和消費受疫情衝擊最大,但預計出口和工業生產第二季仍將保持雙位數的成長。

Tieying 說,主因於半導體生產多為自動化生產,工廠中斷的可能較小。

為了因應疫情,行政院上周表示,將把防疫支出的上限從 2100 億新台幣提高至 6300 億新台幣。Tieying 表示,儘管台灣央行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的空間有限,但政府仍有足夠的空間擴大財政政策。

S&P Global Ratings 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羅奇 (Shaun Roache) 認為,疫情升溫僅是抑制而非阻礙經濟成長,出口和投資前景仍樂觀。不過,疫情突然升溫和嚴格防疫措施,對市場信心的打擊可能比當時亞洲區其他國家疫情爆發時還大,例如新加坡。

(本文不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延伸閱讀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