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紓困4.0啟動 考驗銀行數位能力

國內疫情重挫我經濟成長動能,政府緊急啟動紓困 4.0 措施,但本土病例爆發,主管機關更應思考,如何深化金融業數位化進程,降低面對面人工作業手續,減少群聚機率,否則只是讓紓困美意反成另一個防疫破口。

全國防疫進入三級警戒,多數行業因應防疫被迫必須暫停營運,政府新出紓困 4.0 計畫比照去年疫情期間,推出每人上限 10 萬元的勞工紓困貸款,以從優、從寬、從速等「三從原則」辦理。

猶記去年紓困貸款因名額有限,讓擔心搶不到名額的民眾蜂擁至實體分行爭相搶辦紓困貸款,將銀行營業大廳擠得宛如菜市場亂象叢生,肩負政策使命的公股銀行更傳出有所謂的「紓困貸款 KPI」需達標。

有別於去年疫情主要以歐美區域為主,台灣靠著境外防堵成功控制疫情,民眾擠爆銀行營業大廳,因此沒有所謂的「群聚災情」傳出,但今年在社區感染蔓延、全台防疫三級警戒的情況下,如果還是循著去年的紓困模式,大量依賴人工作業,製造群聚,在疫情仍舊嚴峻的此刻恐怕會讓紓困美意大打折扣。

在銀行積極發展數位的趨勢下,包含投保、開戶、信貸、投資理財等金融服務,幾乎都能靠網路搞定,照理而言,因應紓困而生的勞工貸款也應該能比照線上信貸,透過網路完成申貸程序。

在後疫情時代,防疫很可能成為未來日常生活的常態,政府或許該從這兩年疫情產生的影響進一步反思,如何加速公股銀行數位轉型步伐,讓金融作業更有效率,便捷,創造紓困、防疫雙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