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野村證券預警台灣等 6 個經濟體可能發生金融危機,台灣央行今 (27) 日回應,我國總體經濟和金融部門健全發展,應無發生金融危機之虞,央行也認為,該預警模型未考量指標變化的背後原因或結構性因素、各國經濟金融健全度和抵禦風險能力,可能是高估發生金融危機的機率。
野村證券近日發布預警模型報告,以民間信用對 GDP 比率、房價、股價、民間部門償債能力和實質有效匯率指數等五項指標偏離長期趨勢程度,警示美國、德國、日本、荷蘭、台灣及瑞典等 6 個經濟體在未來 3 年內可能出現金融危機。
央行指出,該預警模型對於金融危機的界定,除引用三篇文獻註外,也使用野村證券本身衡量模型,以銀行或金融業股價大跌來界定金融危機起點,此與一般認為金融危機是指金融機構系統性倒閉有所不同,值得商榷。
例如,其定義我國在 2009-2011 年間出現金融危機,與事實不符,對一些經濟體金融危機界定也有類似現象。
央行進一步說明,近 2 年我國部分金融指標上揚,主要是因結構性變化因素或有經濟基本面支撐,而非金融系統性風險上升。
而近 2 年民間信用對 GDP 比率走升,主要因多項結構性因素所致,包括美中貿易戰促成台商回台投資、轉單效應,帶動民營企業放款成長,以及疫情紓困措施帶動中小企業放款成長擴大。
至於全球寬鬆環境導致流動性大增,雖促使房貸年增率上揚,不過,我國中小企業貸款多有信保基金保證,且目前不動產相關逾放比率仍低,銀行授信風險控管尚屬良好。
此外,台股指數雖處於相對高檔,在出口及外銷訂單前景仍佳,且上市櫃公司營收及獲利持續成長下,基本面穩健,有助於支撐股價。
央行強調,民間部門償債能力仍佳,其中,家庭部門債務負擔雖增,但因擁有龐大淨資產,財務體質尚稱健全,而企業部門上市櫃公司隨獲利能力大幅提升,平均利息保障倍數上揚,短期償債能力佳。
至於近年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上升,主要反映美中貿易及科技爭端的轉單效應和全球供應鏈調整,帶動台商回台投資,屬經濟結構轉變所致,央行具有彈性的匯率政策,可協助經濟和金融承受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