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朱志洋: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

撰文/張玉圓

極端氣候導致旱澇頻傳,各國政府陸續宣示 2050 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也迫使企業需配合節能減碳,儘管短期間將造成營運壓力,長期而言卻是成長契機。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從企業視角,分享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與商機;若能掌握臺灣既有優勢,建立零碳智慧產業生態,將可儲備淨零時代的競爭力。

全球氣候領袖高峰會甫落幕,淨零碳排已經成為世界共識,這個已然成形的全新產業環境,對臺灣產業來說,是陣痛也是契機。工研院日前舉辦「極端氣候下的新常態—以新興科技達成淨零碳排的機會與挑戰論壇」,邀請工具機大廠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發表演說,他直指,「低碳轉型已成為企業降低氣候風險的關鍵策略。」

淨零碳排是世界潮流

朱志洋指出,今年臺灣面對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大旱,與氣候有很大關聯,連帶能資源的供給也受到影響,這是臺灣長期必須面對的問題。全球暴雨成災、嚴重乾旱等狀況頻傳,各國政府深知氣候變遷衝擊無一可置身事外,積極推動減碳政策因應。臺灣屬於出口導向經濟,一旦歐美對環保減碳的規範趨嚴,必導致臺灣產品和服務無法走向國際,或須負擔碳稅而成本上升,競爭力勢必隨之下降。

換言之,以低碳創新的企業,最能打造營運上的優勢。最明顯的例子是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一度因融資問題,股價跌至谷底;然而今年 3 月公布去年度財報,首度轉虧為盈;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 6 億多美元的盈餘中,多達 15 億美元的收益是來自碳權交易,這也代表其電動車本業仍處於虧損狀態,但股價仍隨之狂飆,減碳商機受市場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企業碳管理四大驅動力

朱志洋強調,對企業來說,碳管理有四大動力:國際公約、政府法規管制、供應鏈管理、以及企業社會責任。巴黎氣候協定承諾 2050 年須控制氣溫上升在攝氏 2 度以內、國內也有溫管法及氣候變遷法的討論與制定;此外,臺灣以蘋果供應鏈聞名全球,然而像蘋果、Google 這類跨國大企業,都嚴格要求供應鏈從設計、生產到服務端的全生命週期必須推動減碳。更有甚者,市場投資人包括長線基金等,在投資企業標的時,也將碳揭露及「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評比列為重要指標。

設定目標、明訂管理策略、擴大影響力

企業如何進行有效碳管理?朱志洋認為有 3 個重要步驟,第一是碳盤查與設定減碳目標,找出碳足跡所在的製程,藉以明訂碳排放的絕對減量目標以及再生能源使用比率。國內部分標竿企業甚至已宣誓淨零碳排、導入再生能源的時程及計畫。例如國內晶圓製造龍頭台積電,便宣布 2030 年底,全廠房用電量 25% 使用再生能源,2050 年達 100% 使用再生能源。

第二是低碳或零碳排的管理策略,包括企業能源管理、員工行為改變、製程改變、低碳分析等等,推動過程中也可找到創新契機。此外,企業發展自有現地再生能源的優勢,也愈來愈受到重視。朱志洋認為,臺灣有很好的機會與條件投入綠能發展,主要是夏季日照充足、冬季風力強勁,恰能在夏天使用太陽光電、冬天仰賴風力發電。

第三是擴大減碳影響力,與地方合作投入能源效率提升,並且發展因應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協助客戶(使用者)減碳。要求供應鏈揭露碳排放並設立減碳目標,共同努力來達成價值鏈減碳,更是國際上日益成為主流的碳管理趨勢。

朱志洋指出,臺灣既有的產業實力也可成為減碳大未來的基礎優勢。全球電動車領導品牌特斯拉,有 7 成供應鏈廠商來自臺灣,因此包括 BMW、賓士等傳統大型車廠在轉型走向電動化時,均前來臺灣尋找供應鏈廠商。換言之,「我們很有機會建立起全球性的綠色品牌,以臺灣的供應鏈,提供世界需要的綠色解決方案。」

朱志洋認為,產業減碳可進一步帶動社會轉型,其中政府的角色不可或缺,他建議,可參考東京都政府與產業合作推動的零排放策略,從六大主題著手:能源、建築、交通、工業、氣候變遷調適、參與(地方政府及全球鏈結);多層面地實踐產業能源與經濟轉型,一方面可帶領企業進入淨零碳排的新時代,參與電動車、智慧電力、儲能電池等全新商機;另一方面,這些全新綠能應用在生活中普及的同時,也可讓社會綠色轉型,迎接零碳社會的到來。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52 期 2021 年 6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