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物〉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再升級!解讀M87星系黑洞偏振光影像與後續

〈研之有物〉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再升級。(圖:研之有物)
〈研之有物〉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再升級。(圖:研之有物)
解讀黑洞偏振光影像

繼 2019 年 4 月人類首度拍到 M87 星系中心的黑洞照片之後,今年 3 月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簡稱 EHT)成功從複雜資料中取得新的影像,也就是 M87 黑洞的「偏振光」影像。這張照片和兩年前有什麼不同?臺灣研究團隊做出了哪些貢獻?科學家追求高解析度的黑洞影像,又對黑洞研究有什麼重要意義呢?「研之有物」專訪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所松下聰樹研究員,和大家介紹這張新的黑洞偏振光影像,以及未來黑洞觀測持續努力的方向。


黑洞照片不只是一張「甜甜圈」

還記得 2019 年 4 月人類首度拍到第一張黑洞照片的感動嗎?那張關於 M87 星系中心的黑洞影像,有點模糊,又有點有趣,當時很多人開玩笑地稱為「甜甜圈」或「貓眼」,相關的網路迷因創作層出不窮。到了 2021 年 3 月,事件視界望遠鏡發表了最新成果:M87 星系中心黑洞的「偏振光」影像,照片看起來似乎又更清楚了。如果要解讀這張新的「丹麥甜甜圈」,就必須先了解「偏振光」。

2021 年 3 月事件視界望遠鏡公布了 M87 星系中心黑洞的偏振光影像,圖中的條紋是光的偏振方向。 資料來源│EHT Collaboration
2021 年 3 月事件視界望遠鏡公布了 M87 星系中心黑洞的偏振光影像,圖中的條紋是光的偏振方向。 資料來源│EHT Collaboration
黑洞偏振光影像為何長這樣?

首先,什麼是偏振光呢?松下聰樹在訪談中做了簡單演示:拿出一副太陽眼鏡,放在手機螢幕和觀測者(你)中間「過濾」光線。當鏡片在某個特定角度時,我們可以順利看到手機畫面;但是當鏡片旋轉到其他角度後,螢幕光線就會被擋住,無法透光。

這個演示實驗的背後原理,就是光的「偏振」。光是電磁波,可以沿著垂直於行進方向的各個角度振盪。假如一束光只在特定方向振盪,那就是「偏振光」。手機發出的光線通常是偏振光(因為螢幕出廠都會貼上偏光片),如果我們放上同樣具有偏振片功能的太陽眼鏡,就必須把鏡片旋轉到電磁波振盪的方向,光線才能穿透。

光是一種電磁波,如果光有特定的振盪方向,就稱為「偏振光」。手機發出的光線一般為偏振光,如果透過偏光太陽眼鏡觀看,只能在某個特定角度才能讓光通過,其他角度則不透光。 資料來源│EHT Collaboration and Fiks Film
光是一種電磁波,如果光有特定的振盪方向,就稱為「偏振光」。手機發出的光線一般為偏振光,如果透過偏光太陽眼鏡觀看,只能在某個特定角度才能讓光通過,其他角度則不透光。 資料來源│EHT Collaboration and Fiks Film

其次,測量光的偏振方向,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黑洞周圍磁場。因為黑洞附近的電漿帶有磁場,這些電漿發出的光,偏振方向通常都是垂直於磁場。從觀測結果取得偏振光資料,科學家就可解析黑洞磁場。那麼,要如何解讀這張「丹麥甜甜圈」照片的「紋路」呢?

所謂「紋路」,就是黑洞周圍光線的特定偏振方向。但是,為什麼光的偏振方向會這麼特別?根據最新研究指出,M87 星系中心的黑洞自轉軸是指向外太空並遠離地球的,從地表上觀測黑洞,其自轉方向為順時鐘,連帶地讓周圍光線的偏振方向變成逆時鐘(因為必須與周圍磁場方向垂直),也就是照片上類似丹麥甜甜圈的「紋路」囉。請見下圖。

M87 星系中心黑洞的自轉方向(順時鐘)與周圍光線偏振方向(逆時鐘)剛好相應,而這個特定的偏振方向,也就形成黑洞照片上類似丹麥甜甜圈的特殊紋路。 資料來源│EHT Collaboration and Crazybridge Studios
M87 星系中心黑洞的自轉方向(順時鐘)與周圍光線偏振方向(逆時鐘)剛好相應,而這個特定的偏振方向,也就形成黑洞照片上類似丹麥甜甜圈的特殊紋路。 資料來源│EHT Collaboration and Crazybridge Studios

從偏振光了解周圍磁場之後,科學家就可以進一步解析黑洞。目前科學家已知 M87 星系中心的黑洞擁有狹長而筆直的噴流,從黑洞旁邊約 0.01 光年的距離,延伸到數千光年外的範圍。噴流要跨越這麼龐大的空間,又能夠保持筆直,需要非常龐大的能量才能辦到。天文學家推測,這可能要歸功於黑洞周圍的磁場。

圖片為 M87 黑洞的多波段影像。EHT 拍到黑洞事件視界附近的「甜甜圈」影像,而其他波段的望遠鏡則拍到黑洞附近狹長而筆直的噴流。 資料來源│中研院天文所
圖片為 M87 黑洞的多波段影像。EHT 拍到黑洞事件視界附近的「甜甜圈」影像,而其他波段的望遠鏡則拍到黑洞附近狹長而筆直的噴流。 資料來源│中研院天文所

M87 黑洞偏振光影像,可能看起來只是一張比較清楚的「甜甜圈」,然而實際上要得到黑洞偏振光影像非常困難。這次的偏振光影像和 2019 年公布的首張黑洞照片皆來自同一次觀測,但要耗費更多時間處理資料。因此,2019 年的影像僅顯示了黑洞周圍的光強度,而偏振光影像則要到 2021 年才公布。

松下聰樹說明,因為黑洞附近光的偏振比例通常不到 10%,所以偏振訊號大概只有光強度的百分之一,非常微弱。而且,所有資料必須仔細校正,去除儀器所產生的偏振,確保訊號來自天體。觀測所用到的每個望遠鏡各有不同特徵,天文學家需確保全部資料完成校正,是非常艱難的任務。

臺灣團隊在黑洞觀測的貢獻

松下聰樹指出,臺灣對黑洞觀測有重大貢獻。目前公布的黑洞影像是來自 2017 年的觀測結果,由 7 座望遠鏡共同完成,而臺灣參與了其中 3 座望遠鏡的運作,分別是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次毫米波陣列(SMA)及麥克斯威爾望遠鏡(JCMT)。再加上 2018 年順利上線的格陵蘭望遠鏡(GLT),臺灣總共貢獻了 4 座望遠鏡的營運與儀器技術。

資料分析方面,臺灣的研究團隊也舉足輕重。松下聰樹特別提到中研院天文所博士後研究朴鍾浩的貢獻──他負責撰寫資料處理程式,完成非常困難的校正工作,於是能產生這幅偏振光影像。另外,中山大學郭政育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卜宏毅教授都參與了此次研究。中研院參與 EHT 的人員,還包括淺田圭一參與科學委員會,包傑夫(Geoffrey Bower)擔任 EHT 計畫科學家,而松下聰樹本人則也領導工作團隊。

松下聰樹說,臺灣能夠參與 EHT 的關鍵,在於「我們在臺灣有世界尖端的科技」,因此對於國外研究單位來說有相對大的影響力。

從 2009 年之後,事件視界望遠鏡的天線成員數量陸續增加,臺灣目前總共貢獻了 4 座望遠鏡的營運與儀器技術。 資料來源│中研院天文所
從 2009 年之後,事件視界望遠鏡的天線成員數量陸續增加,臺灣目前總共貢獻了 4 座望遠鏡的營運與儀器技術。 資料來源│中研院天文所
拍到黑洞影像之後呢?

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的任務並不是拍到黑洞就收工,隨著更多儀器上線,未來有望揭開更多黑洞的奧秘。

最初 2017 年的觀測,也就是目前所公布的黑洞影像,總共使用 7 座天線。到了 2018 年格陵蘭望遠鏡開始加入,由於格陵蘭和其他天線距離遙遠,把觀測的基線拉長,因此可以增加約 50% 的解析度。

2021 年 4 月,事件視界望遠鏡又完成一次新的觀測。這次有美國的基特峰天文臺(Kitt Peak National Observatory)和法國的北方擴展毫米陣列(NOEMA)加入,觀測的解析度和靈敏度都提高了。

松下聰樹說明,目前公布的黑洞影像,只看到黑洞旁邊的磁場。新的觀測則有望偵測到外圍瀰漫的氣體所帶有的磁場,幫助我們了解黑洞、磁場與噴流的關係。科學家正在緊鑼密鼓分析這批資料,期待會有好的結果。

此外,目前 EHT 正在測試更高頻率的觀測。原先觀測 220 GHz 的電波(波長 1.3 毫米),過幾年後則有機會讓所有天線做 345 GHz 的觀測(波長 0.87 毫米),波長比之前短了將近一半,空間解析度也會顯著提高。

我們目前看到的「甜甜圈」,解析度只有 3×3 像素。2018 年加上格陵蘭望遠鏡,解析度可到 5×5 像素。未來頻率提高到 345 GHz 之後,可再提升到 7×7 或 8×8 像素。

還有另一個希望,就是將格陵蘭望遠鏡搬到山上,天氣條件更好,有機會進行更高頻率(660 GHz)的觀測,解析度可再上升至 15×15 像素。高達 660 GHz 頻率的電磁波通常會被水蒸氣吸收,需要水氣很少的地方才能觀測,甚至連夏威夷也只有很少數日子有這種條件。松下聰樹說,智利夠高且乾燥,格陵蘭則夠冷,可以滿足觀測條件。

高頻率觀測是下一代計畫,還沒人有把握能夠成功,不過松下聰樹正面看待。他說,剛開始組織 EHT 的時候,「大家都說拍攝黑洞影像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讓它變成可能了。」

松下聰樹在訪談中提到,未來在格陵蘭望遠鏡和高頻觀測的技術支援下,黑洞照片解析度可望提升到 15×15 像素。 資料來源│松下聰樹
松下聰樹在訪談中提到,未來在格陵蘭望遠鏡和高頻觀測的技術支援下,黑洞照片解析度可望提升到 15×15 像素。 資料來源│松下聰樹
為何追求高解析度影像?

松下聰樹說明,根據理論模型,黑洞應該有許多更細緻的結構,但是在目前公布的影像中仍然糊成一團。一旦有了更高解析度的影像,就有機會辨認出事件視界的精確位置,以及分辨流出和流入的氣體。黑洞能量的來源是流入的氣體,高解析度觀測可告訴我們,黑洞怎麼吃進氣體,以及磁場在其中的角色。

M87 黑洞觀測影像與理論模型比較,可預期未來觀測解析度提高之後,有機會看到更多細緻的結構。 資料來源│S. Issaoun, M. Mościbrodzka with Polarimetry WG and OWG
M87 黑洞觀測影像與理論模型比較,可預期未來觀測解析度提高之後,有機會看到更多細緻的結構。 資料來源│S. Issaoun, M. Mościbrodzka with Polarimetry WG and OWG

不僅如此,黑洞的半徑和質量呈簡單的線性關係,若能精確測得黑洞的半徑,則可以了解黑洞如何成長,甚至推測早期宇宙的黑洞如何誕生。此外,黑洞的旋轉會拖曳時空,造成影像的些微變化,高解析度的觀測可以分辨得出來。

松下聰樹說:「黑洞的直接影像,開啟了天文與物理新的領域。這不是結束,只是開始。」目前我們看到的「甜甜圈」影像只是個開始,未來還精彩可期。

原文連結: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再升級!解讀 M87 星系黑洞偏振光影像與後續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