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機器人理財叫好不叫座 全因只開放到「半自動化」

「機器人理財」開放 4 年,僅有 13 家業者開辦此業務,資產規模達 37.35 億元,等於每一家業者平均管理的資產規模不到 3 億元,投資人數更是花了 4 年才突破 10 萬人,機器人理財之所以叫好不叫座,主因我國機器人理財的功能只能算「半自動化」。

也因進展延滯,引發主管機關關注,將其列入「資本市場藍圖」裡的重要項目,力拚加快發展機器人理財。

機器人理財自 2017 年 6 月開放,據證期局統計,截至今 (2021) 年 6 月底,國內僅有 13 家業者開辦機器人理財業務,包括復華投信、野村投信、群益投信、富蘭克林投顧、鉅亨投顧、中租、阿爾發投顧、王道銀行、兆豐銀行、國泰世華、永豐銀行、華南銀行和第一銀行。

至於機器人理財的投資人數,在今年 6 月才正式突破 10 萬人、達 10 萬 6234 人,比起去年同期 5 萬 2325 人,大增 5 萬 3909 人,資產規模達 37.35 億元,年增 15.49 億元、141.12%。雖然近一年來,機器人理財有大躍進,但若以已經推出 4 年的發展速度與規模來看,機器人理財仍可說是發展「龜速」。

其實,機器人理財在金融科技時代,對投資人來說,應該深具誘因,金融機構所提供的傳統型理財顧問服務,比較是個別性的,屬於非常耗費人工、高成本的理財服務,因此,服務的客群多以高淨資產的投資人為主。一般的中產階級、小額投資人所能接觸的理財服務,都是都附屬在看盤軟體、下單系統的理財資訊服務。

但是「自動化理財顧問」(俗稱機器人理財),在金融科技基礎下,融入財務演算技術,完成個別性的財務規劃、資產配置、個股的投資,最重要的是動態投資組合的再平衡服務,自動化顧問「高效率、低成本」的特性,為金融產業帶來許多創新模式,且發展潛力很高,能更有效地實現普惠金融的目標。

尤其,近年來金融科技普及 AI 人工智慧快速發展之下,金融業很多服務流程在進行創新調整,最重要的方向便是朝向「自動化」發展,也帶來很多創新商業模式,因此,機器人理財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依 Backend Benchmarking 報告估計,2017 年全球自動化投資顧問平台的資產管理規模就已經超越 2000 億美元大關,而統計數據網站 Statista 更進一步預估,到 2023 年,自動化服務的資產管理規模可望達到 2.55 兆美元,顯示此將是很龐大的商機。

反觀我國機器人理財現況,大致分成三類,第一種:是以基金投資為主的理財服務;第二種:是以專門針對 ETF(指數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推出的投資平台;第三種:是提供銀行理專挑選基金的量化系統。

功能中有關電腦系統執行「再平衡交易」,原本須「逐筆徵詢客戶」,金管會已開放在一定條件下,可由電腦系統自動為客戶執行再平衡交易,但是,在國外已經有全權委託的自動化投資服務,投資人只要設定好投資目標,系統會自動完成資料分析、做決策下單,台灣目前還沒有開放,仍處於「半自動化」的顧問服務階段,因此相較全球自動化投資顧問市場,台灣仍須加把勁。

據了解,金管會目前正在研議將機器人理財擴大到全權委託投資,做到 AI 理財全自動化,但技術支撐夠不夠,這就需要靠資訊、科技相關專長人員繼續努力。


鉅亨觀點與分析 | 鉅亨網記者、編譯群們

茫茫的訊息海中,讓鉅亨網記者、編譯團隊,幫讀者們解讀新聞事件背後的意涵,並率先點出產業與總經趨勢,為投資人提供最深入獨到的觀點,協助做出更精準的投資決策。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