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跨國企業擴大投資 新加坡力圖在晶片業迎頭趕上

雖然新加坡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占比並不突出,但隨著跨國企業擴大投資,做為東協及亞洲的晶片生產基地,其地位正在上升。

據《日經亞洲》報導,在晶片製造產業,新加坡亞洲相形見絀。這個城市國家正試圖鞏固其電子產業,並設定了到 2030 年,將其製造業增長 50% 的目標,其中半導體領域的努力尤為突出。

與台灣、南韓及中國大陸的發展不同,外國投資在新加坡半導體發展上扮演關鍵角色。

各大晶圓廠於本地設點

全球五大晶圓代工廠,已有 3 家在本地設立據點,他們是美國的 GlobalFoundries(格羅方德)(格芯)、台灣的聯電 (2303-TW) 及台積電 (2330-TW),台積電與飛利浦電子還合資成立晶圓系統公司 (Systems on Silicon Manufacturing Company,SSMC),在新加坡發展。

立足新加坡當地 10 年的格芯作為本地最大的晶圓代工廠,目前在兀蘭設有五個廠房,他們還在 6 月宣布,將在新加坡投資超過 40 億美元,以擴大其晶圓計畫,以解決全球晶片短缺問題。

數據分析公司 GlobalData 分析師 Ajay Thalluri 指出,隨著公司列出人才招聘專家職位,召募的規模還可能上升。

格芯之前,德國晶片製造商英飛淩科技公司選擇新加坡,做為開發人工智慧應用程式的基地,並於去年 12 月宣布了 2700 萬新加坡元 (2020 萬美元) 的投資承諾。

新加坡有志於在半導體行業的整個價值鏈中實現增長,從晶片設計到晶圓製造,再到組裝和測試,以及研發和區域分銷等支援領域。

台灣優勢仍難以挑戰

半導體研究機構 TrendForce 數據顯示,全球近 900 億美元的代工收入中,台灣占 64%,南韓占 18%,中國占 6%,其他國家占 12%。

貿易和工業部國務部長 Alvin Tan 在 7 月的半導體產業會議上表示,新加坡約占全球晶圓製造能力的 5%。

儘管外資的擴大,有助於新加坡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但當晶片短缺成為國安議題,從美國、日本到歐盟,各國都在將發展半導體產業作為首要政策重點,也將挑戰新加坡的野心。

ESSEC 亞太商學院教授 Yan Li 表示,台灣已經建立一個非常高效和有利可圖的晶片製造生態系統,這是其他國家難以模仿的,對各國而言,遠離台灣晶片製造商的多元化,是必要的嘗試,但將需要時間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