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零售電商都在申請電支執照 蝦皮獨敗全因這原因

〈觀察〉零售電商都在申請電支執照 蝦皮獨敗全因中資疑雲。(圖:蝦皮購物提供)
〈觀察〉零售電商都在申請電支執照 蝦皮獨敗全因中資疑雲。(圖:蝦皮購物提供)

蝦皮支付在周五遭金管會廢止電子支付營業許可,電子支付群雄割據,金管會今 (2021) 年 6 月底甫通過全聯的「全支付」與全家的「全盈支付」的籌備,為什麼唯獨蝦皮闖關失敗?主要是因為蝦皮的中資疑雲交代不清,增資申請因此在投審會卡關,導致蝦皮支付確定玩完了。

2020 全年台灣行動支付交易額突破新台幣 4230 億,年增 132%,消費規模寫下歷史新高。引領行動支付金額大幅增長主因,除了疫情帶動零接觸支付升溫以外,全聯、全家、7-11、新光三越、家樂福、蝦皮等大型零售通路、電商業者,紛紛啟動通路自營支付的大戰。

大型零售企業之所以搶進電子支付市場,主要是涵蓋的金流服務範疇高於第三方支付,電支主要可於付款及收款方之間經營「代理收付實質交易款項」、「電子支付帳戶間款項移轉」以及「收受儲值款項」三大核心業務。

除了現行三大業務,在電支條例上路後,還新增國外小額匯兌、外幣買賣等九項服務項目,儼然就是「微銀行」,這類的金流清算業務,帶有銀行性質,因為可以掌握到消費者交易數據,涉及到個人資料,因此屬於「特許行業」,資本額要求也相對嚴格。

而蝦皮購物近幾年積極擴大業務,有商城、有 24h 服務,前年日均交易量就已達到 31 億元,遠超過超過當時第三方支付「保管代理收付 1 年日均餘額 10 億元」門檻上限,因此須成立蝦皮支付、增資,申請升級為電子支付執照。

但問題就卡在增資,經濟部去年底開始嚴審中資持股標準,針對可能影響國安的跨境投資交易,強化審查機制採「逐層認定」,稍微沾到中資都可能有「實質控制力」,幾乎不可能過關,去年底退出台灣市場的淘寶台灣就是一例。

蝦皮支付的母公司是在紐約上市的冬海集團(Sea Group),中國騰訊也是其股東,外界憂心,中國會透過蝦皮支付監控台灣消費者,背後涉及個資保護、國安等敏感問題,蝦皮規劃從海外匯入增資款向,就踩到「中資」這一條這條敏感的紅線,因此其增資案一直卡在投審會過不了關。

蝦皮增資未果,所以遭金管會廢止營業許可,沒能取得電子支付執照之下,蝦皮為了不讓買賣雙方受到影響,只能「走老路」將金流委由同集團的第三方支付「樂購蝦皮」暫時頂替,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後續蝦皮如果代理收付金額再度觸及新門檻「1 年日均餘額 20 億元」,一樣得再申請轉型電支,若不照規定走,相信金管會還是會再出手整治。


鉅亨觀點與分析 | 鉅亨網記者、編譯群們

茫茫的訊息海中,讓鉅亨網記者、編譯團隊,幫讀者們解讀新聞事件背後的意涵,並率先點出產業與總經趨勢,為投資人提供最深入獨到的觀點,協助做出更精準的投資決策。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