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創新技術扮循環經濟驅動力

各國政府和品牌大廠紛紛響應,也驅動更多創新技術,建構可循環回收的創新系統,為下世代打造宜居樂活的新經濟。(圖/123RF)
各國政府和品牌大廠紛紛響應,也驅動更多創新技術,建構可循環回收的創新系統,為下世代打造宜居樂活的新經濟。(圖/123RF)

撰文/陳怡如

「線性經濟」造成環境與生態的危害,注定難以為繼,「循環經濟」正快速崛起,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擺脫工業革命以來,線性經濟的運作模式,兼顧環境永續和經濟發展,不僅各國政府和品牌大廠紛紛響應,也驅動更多創新技術,建構可循環回收的創新系統,為下世代打造宜居樂活的新經濟。

工業革命以來,線性經濟就接管了整個世界。「開採-製造-消費-丟棄」的消費模式,消耗了無數資源,也產生了大量廢棄物,人類的經濟活動正在挑戰地球與生態可忍受的極限。

早在 2009 年,就有學者以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和氮循環等三大指標,向世界發出警告。時至今日,三大指標仍持續惡化,全球暖化危機、生物多樣性減少、過量的氮汙染,在在點出了線性經濟的問題。

另一方面,預計至 2030 年,全球將增加 11 億人口,其中大多是具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這意味著未來將消費更多產品,消耗更多資源,產生更多廢棄物,」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經理范振誠說。在種種警訊下,翻轉線性經濟成為當務之急,強調從源頭減量與廢棄物再利用的循環經濟抬頭,成為全球關注的當紅議題。

「減塑」加速創新技術發展

全球發展循環經濟的領頭羊――歐盟,就在 2020 年頒布新的循環經濟行動方案,提出永續產品政策,確保歐盟市場內的產品設計,朝向壽命更持久,更容易再利用、修理、回收及使用更多再生原料的發展方向。此外,也針對目前消耗資源最多的六大領域,如電子暨資通訊產品、電池與汽車、包裝與食品、塑膠、紡織品、建材與建築物等,積極採取具體行動。到了 2021 年,全球更已累積超過 130 個國家宣示達到淨零碳排目標,循環經濟將成國際發展重點。

其中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塑膠,是危害環境最巨的廢棄物之一,因此「減塑」成為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各國已針對塑膠減量制定法令、以價制量。但受疫情衝擊,塑膠製包裝需求提升,像是醫療相關用品、個人防護品、消毒殺菌產品、包裝材料、一次性餐具,還有宅經濟帶動的消費需求,全都少不了塑膠。

范振誠表示,即使未來疫情平息,全球也將使用更多的塑膠。基於對衛生的考量,加上外送外帶需求、宅經濟和人口持續增加等因素,根據 IHS Markit 的資料顯示,全球塑膠使用量在 2050 年將達到近 7 億公噸,更凸顯了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

在全球法規驅動和國際組織倡議下,許多國際品牌大廠,如可口可樂、雀巢、麥當勞、IKEA、樂高等,也都紛紛宣示包材使用可回收材料的目標。永續需求驅動上游的石化廠開始布局循環材料,或是導入熱裂解技術,打造再生材料的供應鏈。

雖然循環經濟是遏止環境惡化的解法之一,但也有人擔心持續減少生產、重複使用,是否會影響經濟發展?「其實經濟發展跟環境永續是可以並存的!」范振誠說。歐盟以實際數據證明,從 2000 年到 2019 年間,資源生產力和 GDP 均有成長,但原物料消費卻是減少的,因為終端消費,並不因原料來自再生資源而減少,創新再生技術的導入,還能增加就業與產值,證明兩者可兼得。

永續需求驅動上游的石化廠開始布局循環材料,或是導入熱裂解技術,打造再生材料的供應鏈。圖為可重新塑形的塑膠微粒。(圖/123RF)
永續需求驅動上游的石化廠開始布局循環材料,或是導入熱裂解技術,打造再生材料的供應鏈。圖為可重新塑形的塑膠微粒。(圖/123RF)
你的廢棄物是我的資源物

全球循環經濟風潮下,臺灣該怎麼做?范振誠指出,在工研院擘畫的「2030 技術策略與藍圖」中,當中即提出循環經濟的願景。臺灣身為地小人稠的島國,住宅區、工業區、農業區高度混合,若能針對三大區塊對症下藥,就能有效減少廢棄物產生。

比如在都會區,建構完善的資源回收系統,讓廢棄物回收加值再利用;在農業區,實現農業科技化、工業化、資源高值化和副產品價值化,農廢也能變黃金;在工業區,打造廢固、廢液和廢氣循環,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在循環經濟體系中,A 公司的廢棄物,正好是 B 公司的資源物,整個城市的廢棄物形成一個循環經濟系統,而不直接進到掩埋場或焚化爐。只要找到廢棄物有價值的地方,就能打造一條循環物質流與金流。」

范振誠強調,循環經濟的範圍很廣,幾乎適用於各個產業,然而這需要更多的創新技術投入。比如建構綠色供應鏈、發展再生回收材、打造塑膠循環模式、提升農廢價值等,「不同的應用領域和產品,需要不同的技術,因此提供了產業創新的契機。」看來,循環經濟不僅是永續環境的解方,更是推動未來產業前行的力量。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55 期 2021 年 9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現為工研院發行之全院性對外出版品,刊物發行於1991年,目前每期發行數量約為6,000份;對象含括全國具研發單位的中小企業、立法委員、政府官員、媒體等。

延伸閱讀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