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協會年會〉數位轉型改變作業模式 台積電美、日設廠可從台灣遠端控制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 (2330-TW) 營運 / 晶圓廠營運副總經理王英郎今 (27) 日表示,透過數位轉型,改變工廠作業模式,未來到美、日設廠,可從台灣遠端控制;他也認為,晶片進步到 3 奈米,是與人工智慧 (AI) 魚幫水、水幫魚,互利共榮的成果。

台灣半導體協會 (TSIA) 今日舉辦 2021 TSIA 年會,在「公司與企業數位轉型」論壇上,王英郎表示,過去 20 年在台積電都在做技術,現在更多是做數位化,人工智慧對半導體製程、生產管制、人員效率都有很大的進步。

王英郎說,以前靠工程師調機台,現在所有調機都要靠人工智慧,如 5 奈米就不是人工調機、而是電腦在調;且每個晶片動不動就是 100 億個電晶體,需要數千道程序,利用機器學習與大數據,從上萬種產品中分析製程特性熱點,提供客製化服務。

王英郎指出,現在 12 吋超大晶圓廠,約 2000 至 5000 個機台,同時生產上千種產品、數千道工序,月產出 10-25 萬、超過 70 億種組合,每天產生 800-1000 萬派工命令,優化各種生產條件,極大化產出。

王英郎舉例,假如 40 奈米是 1 倍的數據量,7 奈米數據量大增至 75 倍,5 奈米則是 275 倍,這兩、三年能推進到 5 奈米、7 奈米,人工智慧幫助非常大。

王英郎表示,在台積電數位轉型,改變工廠作業模式下,未來到美國、日本設廠,可從台灣遠端控制,半導體近兩、三年已跟過去不一樣。

王英郎指出,透過人工智慧控制,台積電許多機台如 18 奈米、7 奈米及 5 奈米可共用,以人工智慧與數據讓機台能力提升,他強調,晶片進步到 5 奈米、3 奈米,真正的幕後英雄是人工智慧,產生更快、更好的晶片,也能讓人工智慧進步,雙方是魚幫水、水幫魚,互利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