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iPhone、電動車競爭對手前仆後繼 鴻海資本支出策略差異化迎戰
鉅亨網記者彭昱文 台北
鴻海 (2317-TW) 在 iPhone 等蘋果產品、或是電動車領域,都面臨國內外同業競爭,鴻海也在資本支出策略做出調整,在產能投資由「量」轉為「質」外,電動車也以投資出海口、電池等關鍵零組件為主,差異化投資保持競爭優勢。
不論是中國蘋果供應鏈,或是台灣的組裝代工廠,都積極增加資本支出、擴大產能規模,市場擔憂將鴻海因此面臨競爭加劇,獲利表現也將因此受到影響;對此,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認為,在資本支出的方向上並不相同。
在電動車布局方面,鴻海以投資出海口為主,與各地合作夥伴採用 BOL(Build Operate and Localize, 建構本地化) 的新概念合資設廠,掌握整車能力並藉此快速進入當地市場;在車用零組件上,也聚焦電動車的關鍵核心電池,與同業單擴大車用電子產能也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鴻海在 ICT 產品上,也不再一昧追求擴大產能,而是以提升品質、及效率進行投資優化,鴻海今年前三季資本支出來到 574.23 億元,較去年同期 490.04 億元,年增 17%,當中就增加智慧製造、自動化設備的投資,也反應在公司今年毛利率改善及獲利上。
與中國蘋果供應鏈表現相比,立訊精密第三季純益年減 25%、前三季獲利持平;藍思科技第三季獲利更年減 35%、前三季下滑 4%;劉揚偉表示,鴻海今年以來營收創高、毛利率提升及獲利向上,「這是對競爭者的最好回應」。
劉揚偉就直言,競爭對手放話只要 2-3 年就可以取代鴻海,但現在看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鴻海面臨競爭不敢怠慢,累積 40、50 年管理實力,是對手進入的最大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