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通膨升息壓境、疫情干擾、中國經濟失速 你的錢要放在哪裡?

撰文 ‧ 今周刊編輯團隊

「這是 QE 歷程上的重大事件,對美國經濟和全球資金環境,都可能產生重大影響。」說話的,是瑞士信貸私人銀行亞太區副主席陶冬,時間,是 12 月 15 日聯準會利率決策會議後。

在這一場會議中,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做出了幾項「關鍵決定」,看在陶冬眼中,這幾項決定所代表的,是聯準會「全方位」的政策轉向。

「放棄了『通膨是暫時的』這一慣常的表述…;放棄了『等待完全就業後再升息』的思惟,預計明年加息 3 次…;調高了 GDP、CPI 在 2022 年的預測,下修了失業率的預測…;3 月中結束購債計畫。」針對句句聲明措辭,陶冬一一盤點,並細細品味。

隨後,在這篇題為《聯儲(聯準會)全面轉鷹》的專文中,陶冬寫到:「所有的轉身都是過去幾周發生的,表明美國貨幣當局在退出 2020 年版 QE、推進貨幣環境正常化的路上,已經不那麼淡定了。」

大摩:兩座大山將退場
財政、貨幣政策「完成階段性任務」

「正常化」,這是展望 2022 年全球經濟的首要「關鍵字」。

11 月 14 日,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以下簡稱大摩)發布了年度經濟展望報告,標題下的是:The Training Wheels Come Off,搭配的插圖,是一個正在學騎自行車的小孩,以及被拆卸掉、散落在路旁草地上的兩個「輔助輪」。

在大摩眼中,兩個被拆掉的「輔助輪」,是過去兩年支撐全球經濟的兩座「大山」,亦即史上未見、超量寬鬆的財政與貨幣政策;而那個緩步向前騎、試著慢慢抓到「平衡重心」的小孩,就宛如明年全球經濟的縮影。

但,若進一步細究,會發現所謂的「回歸常態」以及「加速正常化」,在全球不同的主要經濟體中,又有各自不同的樣貌…。這,就帶出了展望 2022 年全球經濟的第 2 個「關鍵字」:分歧。

邁向不同調的「溫和復甦」之路
美國緊縮、中國放寬,日本、歐洲以不變應萬變

「中國是一個特殊的故事。」這是大摩報告對中國來年經濟的定調。特殊,因為有別於歐美等其他主要經濟體在 2022 年的溫和復甦,大摩指出,「我們已將中國 2022 年到 2025 年 GDP 平均年成長率預測,下調 40 個基點,至 4.6%…。」

展望明年,陶冬認為,中國總經政策的主基調將往「寬鬆」的方向走,「美國是開始收,中國是開始放,至於日本和歐洲,可能是『以不變應萬變』。」

整體看來,在「回歸正常」的基調底下,主要經濟體對於「拆掉輔助輪」的程度,又會因為各自面臨的通膨與經濟壓力而有所不同,這些因素,像是襲向全球經濟的意外陣風,隨時可能讓還在尋找平衡點的經濟動能半途受挫。

四道陣風會減弱,抑或變暴風?
通膨衝擊、變種病毒在側,共伴效應將一觸即發

第一道陣風,是通膨。

展望明年,高盛報告指出,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可能是供應鏈問題與勞工薪資快速上揚而導致的通膨上升。

與通膨密切相關的另一個風險,是變種病毒。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新冠肺炎變種病毒 Omicron 已在全球 89 國現蹤,美國紐約州單日確診病例新增超過 2 萬人,創下去年 3 月疫情爆發以來的新高,英國、澳洲、韓國也因 Omicron 的入侵,確診數不斷創高。

回歸「正常化」之路恐將遭遇的另一道陣風,是全球貨幣政策的分歧。

長期觀察中國經濟的台經院研究六所所長吳孟道指出,各國分歧的貨幣政策,不僅無法營造一個有利於經濟復甦的環境,甚至可能導致原已脆弱的經濟再度出現衰退。

吳孟道強調,當前因疫情而起的市場資金氾濫問題,有可能會與貨幣政策分歧互相加乘,形成所謂的「共伴效應」。

展望 2022 年,「溫和的復甦」將成為全球經濟的主旋律,但這場以「走向正常化」為名的曲調,仍不時會出現些許「風險」訊號及雜音:失控的通膨、再起的疫情、全球分歧的貨幣政策,乃至快速降溫的中國房市等,都可能讓這場復甦樂章,在演奏中途「變了調」。

來源:《今周刊》 第 1304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