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無懼中美衝突 外資狂掃A股
今年中國 A 股市場持續籠罩在中美對立的政府氛圍,不少電子零組件供應商將工廠轉移至印度、東南亞等地,以防範未來兩國間可能出現的不理性制裁行動,加上新冠疫情起伏不定,MSCI 等國際指數編製公司已在去年大幅納入 A 股指數,今年不會再增加比重。
此外,今年中國加強各類產業監管,特別是網路方面,舉凡電商、金融、教育等等,只要網路有涉及者一律加強管理,種種不利因素使得原本外界認為外資今年恐呈現逃離中國的現象。
不過這些利空並未對外資有嚇阻效果,今年外資不光加碼中國市場,流入金額甚至創下數幾年新高,北向資金創下開通以來最大買超年度。
從今年 1 月至今北向資金連續 12 個月買超,截至 12 月 23 日止北向資金買超規模逾人民幣 4000 億元,創開通以來最大年度買超,而自開通以來北向資金累計買超達 1.6 兆人民幣。
去年 A 股因為被納入 MSCI 等一系列指數內,外資買超結構以被動型資金為主,輪到今年則是主動型資金當道,主動型的結構提升,也使得外資對 A 股買賣超的波動變大。例如今年 7 月起中國反壟斷政策一度讓主動型資金大舉逃離 A 股市場,所幸靠被動型資金支撐,整體仍能呈現買超。
從外資持股和產業配置的比重來看,外資持股集中在消費類股票,家用電器、休閒服務和食品飲料等偏消費類產業。
當中,食品飲料的北向資金持股達約人民幣 4000 億元,占整體北向資金總持股市值 14.5%,是北向資金持股的最大產業。
趨勢上來看,外資對於中國製造業的配置成長最快,今年北向資金中有逾半買超都流向中游製造業。以電氣設備產業為例,2019 年底北向資金持股比重只有 1.9%,但在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下,北向資金一路加碼持股比重已高達 5.3%,持股總市值則佔北向資金總持股比重 13.4%,成為北向資金第二大權重產業。
其中以寧德時代最讓人驚豔,從 2020 年底的第九大外資持股一口氣躍升為第二大持股,僅次貴州茅臺。
外資除了大舉買超電氣設備、化工和電子等製造業類股外,回檔較深或股價表現相對較差的銀行、電腦和生技族群也受青睞。
外資看好 A 股市場,即便在中美對立之下仍積極加碼,主要是看上中國經濟成長潛力足且具有韌性,就算 GDP 年增率持續下滑,但在全球主要市場中還是具備十足成長動能。
且中國經濟體龐大,GDP 居世界第二、僅次美國。至於中國資本市場規模,A 股市場的總市值達到接近人民地 90 兆元,上市公司四千多家,其中有 6 家市值破人民幣兆元水準,159 家市值逾千億。對於全球配置的資金來說,市值規模高意味著具有更大的資金承接能力,而投資其他較小的新興經濟體,則常常會有流動性風險。
另一個重點則是,中國市場目前國際化的程度依然偏低,外資進入、持股等都還有著較大的限制。不過近年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腳步已提升,伴隨著全面註冊制的演進、與各市場間互聯互通的擴展,中國市場全面對外開放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