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不排碳的氫能大未來 有望顛覆全球工業

《財訊》報導指出,全球淨零碳排已成趨勢,被視為「終極能源」的氫能,正成為各主要國家競相開發的新項目。今年初,日本川崎重工打造的全球第一艘液化氫運輸船,首發順利從澳洲抵達日本神戶港後,奠定了氫能有機會顛覆全球工業的重要里程碑。

氫氣不像石油、風力、煤炭等屬於一次能源,它是能量載體,加工後能當作能源,且燃燒後只排出水,符合當今的環保需求。雖不是新發現,但近年來,全球對氫能的關注度突然破表,氫能源的優勢被看見,包括:能做到碳的零排放、能量比汽柴油和天然氣高、來源廣而不受地域限制、可利用再生能源等。

《財訊》報導指出,全球已有 17 國對氫能發展提出完整策略,氫能將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發揮關鍵作用,尤其在化工、鋼鐵、航運等難減排的行業,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全球到 2030 年,相關投資達 1.2 兆美元,顯見未來氫能對這三大領域的衝擊也最大。

台灣氫能供應鏈其實已經很完整,政府也開始重視,台經院研究一所副所長林若蓁指出,台灣氫能和燃料電池供應商約有 50 到 60 家,世界上很少有一個國家有這麼完整的廠商。我們在製造業和科技業的實力基礎雄厚,還打入國際燃料電池大廠 Bloom Energy 的供應鏈。

《財訊》報導指出,經濟部已成立氫能推動小組,以減碳為目標,成員包括技術處、工業局、台電、中油、中鋼等公司。政府也在規畫 2050 年淨零排放路徑,氫能是減碳的重要選項,除了評估技術可行性、成本和經濟效益等因素之外,也和澳洲、加拿大等國交流氫能相關策略、技術和市場資訊。

目前全球有近 400 項綠氫計畫正在進行,氫能產量可望在 2030 年達到每年 800 萬公噸,不過仍低於減碳目標需要的 8000 萬公噸。儘管市場需求量大,台灣再生能源還不足的狀況下,自產綠氫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產業界認為,幾年前鋰電池成本也還居高不下,大家都覺得電動車不易推廣,如今平價電動車即將實現,所以氫能的普及未必那麼遙遠。

 


延伸閱讀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