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全台大停電是人為事件? 業界直指台電有三大問題未解

台灣本周再度發生大停電事件,造成全台經濟損失上百億元,儘管官方直指問題所在是人為操作疏失,但業界卻認為,接二連三的事件凸顯問題核心在於台灣電力系統「基載容量不足」、「電網脆弱」以及「配套措施不完善」三大問題,在問題未見改善下,難保未來不會再度重演停電噩夢。

翻開台灣近年大規模停電事件,近 6 年共發生四次,包括 2017 年的 815 停電、2021 年的 513、517 兩次停電,再到今年的 303 全台大停電,影響戶數、持續時間越趨嚴重,到此次影響戶數已逼近 550 萬戶、持續時間更超過 12 小時,讓民間、企業疑惑政府電力政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需求面來看,台灣近年在政策奏效下,不僅台商回流、外商也擴大投資台灣,又以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產業,產生強大的磁吸效應,讓台灣用電量急速攀升,根據台電統計,2021 售電量增加 4.68%,遠高於預期的 2.5%,年增幅創下 11 年新高。

未來更隨著各家業者因應供應鏈在地化,新廠陸續完工,加上高耗電的 3 奈米即將在今年下半年量產,甚至後續還有 2 奈米、1.8 奈米等,以及電動車銷售逐步增加,都讓未來用電需求只增不減,且成長率恐高於過去數年。

不過,供給面除了近年核二 1 號機正式解聯、核三也即將除役,加上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評日前才通關,燃氣機組也不斷延宕,供給增加速度明顯追不上需求增速,也缺乏可穩定發電的基載電力,讓台灣備轉容量率的數值不斷收斂。

再者,近四次大規模停電事件,起因大多離不開「人為操作疏失」,以 303 大停電為例,疑似就因興達電廠人員進行開關場大修時,未待氣體回填完畢就操作開關,造成絕緣不足而短路,系統為保護電網低頻卸載,最終造成全台大停電。

但接二連三的事件也讓外界質疑為何 1 個人的動作,可癱瘓全台電力,電網為何如此脆弱。

業界表示,儘管此次停電時,備轉容量率仍有 24%,但由於台灣現行採取集中式電力系統,透過大型機組大量發電後,經過輸電、變電、配電再送電至終端用戶,因此,只要任何一個地方出問題時,就可能導致供電停擺,也讓支持分散式電力系統的聲浪高漲。

由於近來國際盛行減碳潮流,台灣採用大量再生能源發電並加入併網已是不可逆趨勢,不論太陽光電、風電皆屬於間歇性能源,具備高度不確定性,更嚴重衝擊電網,輕則造成系統頻率不穩、重則導致輸電線路壅塞、進一步導致電網崩潰。

最後,儘管深知再生能源對電網的衝擊,台電採取的配套措施卻停滯不前,以現行 AFC 調頻備轉輔助服務來說,依據台電委託美國電力研究院 (EPRI) 的研究結果顯示,大量再生能源併網需額外準備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的 10% 作為備轉容量。

但台電直至 2020 年才進行首次招標,且示範規模僅為 15MW,更到 2021 年才開始運轉,不過,2020 年太陽光電建置量卻已接近 6GW,等同備轉容量甚至連 1% 都不到,凸顯建置速度相當緩慢。

更何況由於 AFC 調頻備轉輔助服務 IRR 高達 15-20%,各家業者皆想分一杯羹,但卻苦於遊戲規則不清楚、台電審查速度緩慢等因素,建置情況不如預期,更傳出有人提前卡位工業用地,屆時再轉租給饋線附近建置儲能的業者,引發市場大亂,也再再顯示台電配套措施並不完備。

業界認為,台灣電力系統現正面臨改革關鍵時刻,從基礎的電網設置、基載電力、再生能源併網後的配套措施,無一不需要大力推進,若再不痛定思痛,只在原地徘徊,難保未來在環環相扣的多重衝擊下,再度讓民間、企業產生「用電焦慮症」,更進一步影響經濟成長。


鉅亨觀點與分析 | 鉅亨網記者、編譯群們

茫茫的訊息海中,讓鉅亨網記者、編譯團隊,幫讀者們解讀新聞事件背後的意涵,並率先點出產業與總經趨勢,為投資人提供最深入獨到的觀點,協助做出更精準的投資決策。

延伸閱讀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