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尼克森訪華50年 美中又走到歷史關口

1972 年 2 月 21 日,應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邀請,美國總統尼克森在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陪同下,抵達上海機場,展開為期一周的訪華行程。

尼克森成為首位造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美國總統,並與當時的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展開會談。美中兩國在同月 28 日發表「上海公報」,為兩國關係正常化揭開序幕。

尼克森訪華至今仍被認為是「改變世界歷史的一周」(the week that changed the world),尤其是結束兩國自 1949 年以來相互敵視的關係。在當時冷戰格局下,尼克森求同存異,擱置紛爭,尋求與中國對話,改變當時的國際形勢。

如今五十年過去了,美國政局和國際氛圍都出現改變。

上月底中國外長王毅在「上海公報」50 周年紀念大會上強調,台灣問題是「上海公報」的核心,「一中原則」是中美關係的基石,他敦促美方恪守對中國做出的政治承諾,重拾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推動中美關係早日重回正軌。

中國駐美大使秦剛說,中美能否處理好彼此關係,攸關世界前途命運,是兩國必須答好的世紀之問;「新冷戰」不應成為這個時代的背景色,競爭、對抗不應成為中美關係的基調。

大陸官媒人民日報本月更刊登作者筆名為「鐘聲」的國際評論,表示「中美關係的大門既然打開了,就不應再關上。世界既然走出了冷戰,就不應再降下鐵幕。美方應該重溫昔日破冰初心,回歸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

與此同時,上月白宮提出拜登政府任內首份印太戰略報告,即使報告明確提到「我們的目標不是改變中國,而是塑造它所處的戰略環境」,但始終針對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活動,並提出美國須加強與盟邦合作,因應中國威脅。

專家認為,這顯示美國正逐步回到意識形態掛帥、「冷戰」思維主導的美中關係時代,兩國關係又走到歷史關口。

美國政治學者裴敏欣表示,中國似乎忘了美中交往的原因:不光是尼克森與毛澤東對地緣政治的看法,還有他們對蘇聯侵略的憂慮。

眼下大陸正犯下蘇聯半世紀前也犯過的戰略錯誤,將兩大對手推在一起。大陸在亞洲的行徑,包括在南海建軍事化人工島、與印度發生邊境衝突、對澳洲經濟霸凌,大陸的這些行為,正幫助美國與歐亞洲新舊盟友建立強大反華聯盟。

當年美中兩國和解,立即使蘇聯處於更嚴重戰略劣勢,但如今中俄兩國更緊密的戰略結盟,並未大幅改變全球權力平衡。儘管民主國家陣營要同時圍堵中俄兩國並不容易,但美國及其盟友仍有充沛資源來完成這項任務。在東亞,美國與日本、澳洲、印度等「四方安全對話」(Quad)夥伴,完全有能力牽制大陸;在歐洲,北約(NATO)也有能力對抗俄國。

從長遠角度來看,權力平衡可能傾向有利於民主國家陣營。人口快速老化、市場改革逆轉、與西方國家技術脫鉤,正使大陸經濟逐漸失去動能。俄國經濟看起來也不太妙,原因包括俄國過度依賴碳氫化合物、國際社會制裁俄國。

大陸領導人不應將中俄結盟與尼克森訪華相提並論,將此舉視為戰略絕招,北京當局最好反思究竟自己做了什麼,導致美方結束交往政策,並危及中國「和平崛起」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