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全球學名藥使用率高 本土藥廠卻面臨海內外雙夾擊

全球主要醫藥市場,學名藥成使用率最高的品項,尤其美國、日本學名藥涵蓋率高達 70-90%,不過台灣自前年開始,學名藥市場開始下滑,本土學名藥難有成長空間,但想往海外發展卻又面臨政策難題。

學名藥是原廠藥專利到期後,其他藥廠能以同樣成分、療效、製程等進行開發後上市,由於學名藥的成本與價格較原廠藥低,許多國家政府也多鼓勵使用。

據國際學名藥和生物相似性藥品協會資料顯示,美國學名藥比重達 92%、日本占 77%、歐洲也有 67%。

日本醫藥市場與台灣最為相似,日本厚生省目標 2023 年各縣市的學名藥使用量要達到 80%,生達總經理范滋庭分析,日本共有三大學名藥廠,營業額都是台灣的 10 倍以上,屬於大者恆大、與台灣雷同,不過日本健保重心擺在學名藥上,與台灣截然不同。

事實上,台灣健保中超過 7 成是學名藥,但國產學名藥花費僅占 22%,再者,從前年開始,台灣學名藥卻出現下滑態勢,也讓本土學名藥廠面臨重大壓力。業者表示,除了政府未積極推動學名藥外,當有新學名藥申請藥證時,必須先承受龐大費用,待藥品上市後,又面臨健保年年砍價壓力。

台灣學名藥市場小又受到限制,藥廠進而往海外發展,其中,中國為僅次美國第二大醫藥市場,也成為台藥廠的灘頭堡;中國過去為追上美國,對海外藥廠敞開心胸,甚至祭出一致性評價,只要通過美國認證,拿中國藥證相對容易,不過近年卻出現變化。

范滋庭觀察,近年許多藥廠進軍中國容易碰壁,最大原因在於當地政府要提高龍頭企業集中度,並培育全球化的外銷大型製藥公司,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因此海外藥廠開發新的藥品不一定能獲得中國核准,也成為藥廠新一項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