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葦庭
兩年的疫情,讓不少 KY 家具公司下市,為何台資公司峰源能挺過風暴,甚至創造營收新高?
來自北歐,全球最大家具零售商宜家家居(IKEA)是台灣人最熟悉的平價家具品牌,但很少人知道,亞洲 IKEA 門市裡的沙發,超過 5 成都來自「新家具台霸」峰源集團。
4 月 25 日以公開申購價每股 40 元掛牌上市的峰源,去年合併營收 41.76 億元,且在中美貿易戰、疫情接連爆發,衝擊中國家具外銷業的 2019 年到 2021 年,也逆勢交出連續 3 年每股盈餘(EPS)都超過 4 元的成績。
國際局勢變化多端時,為何峰源仍牢牢抓住 IKEA、日本宜得利(NITORI)、美國好市多(Costco)等知名品牌?
「品牌挑供應商,我們也挑通路,所以合作的客戶都是頂尖的!」峰源集團創辦人蔡文達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一語道破他 20 多年來的經營哲學。
沙發王光環
兩次創業挫折換來的
如今沙發王的成功,其實是靠兩次創業挫折換來。時間回到 1980 年代,鰻魚養殖失敗的蔡文達,在友人的邀請下,改合夥投資木製椅工廠,從基層員工做起,學習製造技術和產線管理。後來考量台灣人工昂貴,他們遠赴印尼投資,卻因文化衝擊,又遇上新台幣升值導致成本提高,最後鎩羽而歸。
這次經驗讓他轉戰當時未完全開放,人力、土地取得成本相對低廉的中國,在杭州蕭山設廠,生產辦公椅和相關零件。
他思考的是,當時世界工廠中國才剛開始發展,多數在地業者都不清楚跨國企業的採購規範,若能倚靠自己過去在台灣、印尼的經驗,在製程、價格、品質、交期等條件一次做到位,就有機會爭取到國際品牌訂單。
蔡文達的想法,讓他嘗到先行者先贏的滋味。1997 年,IKEA 打算進軍中國,卻找不到合適的在地供應商,在台灣和 IKEA 曾透過貿易商有過間接合作經驗的峰源,因此有了切入的機會。
一開始,峰源從拿手的辦公椅配件做起,因交期準時、品質穩定,後來也拿下 IKEA 沙發生意。2003 年,蔡文達選在嘉興設置沙發製造廠,在此生產出第一張 IKEA 由中國運送到歐洲的沙發,而光是該品項,就在全球銷售百萬張。
蔡文達取得國際大廠訂單的過程看似一帆風順,但,他坦言,這門生意並不如外界想像中好做。「IKEA 雖然標榜平價,但很多企業社會責任原則不願意犧牲。」蔡文達解釋,IKEA 有一套自訂的「IWAY」採購和服務準則,當時中國幾乎沒幾家製造商有能力滿足。
例如工時方面,IKEA 要求供應商得配合當地法規,員工不得加班。「我的員工每周只能工作 60 小時,別人的員工卻可以加班到 90 小時,我們還得付差不多的薪資。」他回憶。
來源:《今周刊》 第 1322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