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游念秀
我國位於南太平洋的友邦吐瓦魯正面臨海平面上漲的「滅頂」危機,同為島國,臺灣不可不重視全球暖化議題。工研院「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論壇暨特展,特別邀請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循環臺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發表專題演講,與產業分享剛出爐的臺灣淨零路徑藍圖,以及淨零科技帶動的商業模式創新。
2022 年全球當紅關鍵字,「淨零排碳」絕對名列前茅,總統蔡英文於 2021 年 4 月 22 日地球日時宣示「2050 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目標」,時隔一年,我國首份淨零碳排路徑也在 3 月底出爐。
工研院 ITRI NET ZERO DAY「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論壇暨特展中,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龔明鑫以「國家因應 2050 淨零碳排的路徑藍圖」為題發表演講,說明我國如何架構科研發展、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達成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並提出 12 項關鍵戰略,藉由整合跨部會資源,落實淨零轉型的長期願景。
龔明鑫說明,我國淨零路徑藍圖參考國際能源署(IEA)建議路徑,主要分兩階段:現在起至 2030 年,碳排削減主要來自既有技術的精進,2030 年至 2050 年,將有近半的削減量來自目前僅為示範或雛形的新技術。
2050 綠電占 6 成 智慧電網全面普及
「落實能源轉型至關重要,」龔明鑫說,能源轉型規畫兩大主軸,一是提高綠電比,二是減少發電造成的汙染。目前臺灣正積極擴建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發電,目標 2050 年將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比例提升至 6 成。另一方面,政府已承諾 2025 年後將不再興建燃煤電廠,逐步「去煤」,導入氫能、生質能等新燃料。龔明鑫也特別提及氫燃料,認為綜觀國際能源發展趨勢,「2030 年後,氫能將成為熱門發電燃料。」
鑑於再生能源容易受到天候影響,「電網數位化」也是必要配套,布建智慧電網、擴大再生能源饋線網路建置,將有助於電力輸配更具彈性與韌性,政府預計在 2035 年,達成智慧電網 100% 布建的目標,變電所也將於 2050 年全面升級為「智慧變電所」。
新技術的開發也很重要。龔明鑫說,放眼世界各國的淨零排放計畫,大多數減排曲線都是在 2030 年之後急起直追,這是因為 2030 年後將開始導入更有效率的新技術。對臺灣來說,減碳關鍵技術的研發、離岸風電零組件國產化都將在 2030 年後發揮重大效益。
政策領頭跑 建築運輸工業全面低碳
根據「2050 臺灣淨零碳排路徑藍圖」,2030 年所有公部門的新建築物都是建築能效 1 級或近零碳建築;公務車及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電動車將占新車銷售量的 3 成以上,製造業的耗電量中須有 15% 為綠色能源,路上的店家全面採用 LED 節能燈具,6 成的商辦空調改為最佳化操作。
到了 2040 年,臺灣一半既有建築將更新為建築能效 1 級或近零碳建築,所有新車銷售都是電動車;2050 年的終極目標,就是路上所有建築無論新舊、85% 達到近零碳標準,製造業將全面汰換低效設備並導入低碳製程,商業空間必須全面採用 1 級節能空調與冷藏器,餐飲零售業及物流業則需全面採用智慧管理方案。
淨零生活帶動產業創新 提升經營韌性
能源的轉型,尚不足以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民眾實踐淨零生活,從源頭需求端減碳,帶動產業在商業模式、產品設計的創新,才是正本清源的做法。循環臺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在「淨零生活 帶動產業創新」演講中,從淨零生活切入,倡議以循環經濟取代線性經濟,才能有效扭轉「多賣多生產,多買多消費」的高碳排生產和生活模式。
黃育徵先從需求端來反思,當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服務,不是消費者需要,甚至有害環境生態時,卻因外部壓力而投入「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評比、滿足供應鏈淨零的承諾,「只會浪費更多資源,這是沒有意義的。」
「淨零生活是和資源消耗脫勾的生活方式。」黃育徵表示,快速汰舊換新的商業模式,加速資源消耗與碳排放;以使用權取代擁有權、產品服務化逐漸成為淨零生活的核心趨勢,不僅帶動產業創新,也能提升企業韌性。
黃育徵舉例,以步行、公共和共享運輸取代高碳排的自用汽機車,或將平板電腦、顯示螢幕等 3C 產品,投入產品服務化的營運模式,都是「淨零生活」的具體展現。產品服務化不僅讓臺灣 ICT 產業有機會脫離代工角色,還能擺脫原物料價格不穩定的風險、深化與客戶的關係,從而提升經營韌性。
淨零碳排與經濟成長絕非零合遊戲。龔明鑫表示,臺灣經濟成長與溫室氣體排放早在 2005 年就已脫鉤。在淨零轉型的過程中,臺灣不但可降低進口能源依賴,避免地緣政治引發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長期還可降低發電成本,估計至 2030 年,綠色科技研發與淨零轉型可帶動民間投資 4 兆元以上。「轉機就是商機,」龔明鑫呼籲,淨零碳排是未來的事業,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62 期 2022 年 5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